桂林

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桂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山不高而陡峭,山下濒临漓江,地狭故城窄,山陡如欲坠;颔联谓桂林是南方重镇,通往绝域的要冲,桂林城西北地势高,建有高楼,为全城所瞩目;颈联写传说江岸枫林中有鬼怪,白石潭中有蛟龙出没,骇人听闻;尾联说此地重淫祀,箫鼓之声伴随祷祝之举无休无止,更令人生愁。全诗写殊乡异俗,纯用白描,也十分工妙。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城窄山将压(2)江宽(3)地共浮。

窄窄的城市依着壁立的山峰,满满的江水像与地面一起浮动。

东南通绝域(4)西北有高楼(5)

向东南通向很远的地方,西北边又有高楼矗立在空中。

神护青枫岸(6),龙移白石湫(7)

古老的青枫树藏有神灵,白石潭里躲着蛟龙。

殊乡竟何祷(8),箫鼓不曾休。

这偏僻的处所在祷告什么,吹箫打鼓还伴着吟颂?

注释

(1)桂林:郡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4年)置。唐为桂州,治临桂(今桂林市)。《旧唐书·地理志》:“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武德四年(621年),置桂州总管府。后置桂管经略观察使,治桂州。”

(2)城窄山将压: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中载:“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此处与柳宗元所载相印证。

(3)江宽:指漓江水宽。江,指桂江、荔江。《通典》:“桂州有离水,一名桂江;又有荔水,亦曰荔江。”

(4)绝域:极远之地,此处指与桂州相接的“琼崖”,琼即今广东省琼山,崖即今海南省崖县。

(5)西北有高楼:此句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成句。高楼,或指雪观楼,见《桂海虞衡志》。

(6)神护青枫岸:南人风俗,枫树有神灵。据《南方草木状》:“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瘤瘿,一夕遇暴雷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

(7)白石湫:在桂林城北七十里,俗名白石潭。据曹学佺《名胜志》载,相传灵川县南二里有蛟精塘,昔藏妖蜃。南齐永明中始安内史裴昭明梦神女七人,自言为荆楚以南司祸福之神,此方为妖蜃所害,今当禁之于白石湫。先地湫水险恶,舟触必败,乃为建祠秩祀,水遂平。

(8)殊乡竟何祷:当时广西一带颇迷信鬼神巫卜,故此处有“殊乡竟何祷”。

创作背景

《桂林》此诗应为李商隐于大中元年(847年)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宦游桂林时所作。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李商隐几乎没有犹豫便与之同行。在唐代官场,除了科举之路,还可以通过担任一些有势力官员的幕僚而得到举荐升迁的机会,李商隐时亦抱此打算。此诗为写当时当地的殊乡形胜、风俗而作,亦或为抒发其自身的异乡愁绪。

拼音版

guìlín

chéngzhǎishānjiāngjiāngkuāngòng

dōngnántōngjué西běiyǒugāolóu

shénqīngfēngànlóngbáishíqiū

shūxiāngjìngdǎoxiāocéngxiū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