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

苏轼 〔宋代〕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粗缯(1)大布(2)(3)生涯(4),腹有诗书(5)(6)(7)

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8)瓠叶(9)(10)举子(11)踏槐花(12)

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13)寻春马(14),眼乱行看择婿车(15)

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

得意(16)犹堪夸世俗,诏黄(17)新湿字如鸦(18)

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

注释

(1)粗缯:粗制的丝织品。

(2)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

(3)裹:这里指经历。

(4)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泛指书籍。这里指才华、学识。

(6)气:指人的外在精神气色。

(7)华:这里指人气质高雅。

(8)老儒:对年老学子的称呼。

(9)瓠叶:瓠的叶子,可作菜用。据载,东汉刘昆有学生五百多人,每年春秋两度祭祀,常常准备好各种礼仪并用木瓠的叶子作祭祀品。瓠,葫芦、冬瓜等的总名。

(10)强:勉强。

(11)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12)踏槐花:旧时考试是在秋天举行,夏季槐花黄的时节正在忙于温书应考,故有“槐花黄,举子忙”的谚语。

(13)囊空不办:语出《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14)寻春马:唐代新科进士有头簪鲜花,骑马踏春的习俗。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写此事。

(15)择婿车:唐代科举风俗,放榜那天,新科进士要在曲江宴会,公卿门阀之家常常装饰车马,前来选婿。这句暗示董传尚未娶妻。

(16)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17)诏黄:诏书。因诏书是用黄麻纸书写,故称。

(18)字如鸦:常指乱涂或书法拙劣,这里指诏书上写的黑字。语出唐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拼音版

dǒngchuánliúbié

zēngguǒshēngyǒushīshūhuá

yànbànlǎopēngqiángsuíhuáihuā

nángkōngbànxúnchūnyǎnluànxíngkàn婿chē

yóukānkuāshìzhàohuángxīnshī湿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