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驾出北郭门行》是汉末文学家阮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主要借作者与孤儿的问答,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后母折磨孤儿的家庭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对于受害者的无限同情。全诗富有乐府民歌风味,语言质朴,运用对话和白描手法,所写故事情节贴切逼真,行文质朴,生动感人。
驾出北郭门(1),马樊(2)不肯驰(3)。
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马儿止步不愿前行。
下车步踟蹰(4),仰(5)折枯杨(6)枝。
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抬手折下枯杨枝。
顾(7)闻(8)丘(9)林中,噭噭(10)有悲啼(11)。
回头听见丘林中,噭噭啼哭有悲声。
借问(12)啼者出,何为乃如斯(13)?
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我问“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
亲母舍我殁(14),后母憎(15)孤(16)儿。
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后母又恨我这孤儿。
饥(17)寒(18)无衣(19)食(20),举(21)动鞭(22)捶(23)施。
又饥又寒无衣无食,动不动就鞭打我。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骨瘦无肌肉,身子像枯树皮。
藏我空室(24)中,父还不能知。
把我关在空屋里,父亲还不能知道。
上冢(25)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26)。
母亲怎么能看见我,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
弃我于此间,穷厄(27)岂有赀(28)?
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穷苦哪有止境?”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29)。
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1)北郭门:城的北门。郭,外城。古代坟墓多在城北郊。
(2)樊:樊篱,引申为羁绊。又,指马止步不前。《说文·双部》:「樊,褭不行也騺。」
(3)驰:车马疾行。
(4)步踟蹰:《初学记》作「少踟蹰」。步,行走。跨出一步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踟蹰,徘徊不进;犹豫。
(5)仰:抬头,脸向上,与「俯」相对。
(6)枯杨:《初学记》作「杨柳」。枯,枯槁,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
(7)顾:回首,回视。
(8)闻:听见。
(9)丘:因地势而自然形成的土山。
(10)噭噭:悲哭声。
(11)啼:放声哭。
(12)借问:询问。
(13)斯:此,这。
(14)殁:死亡。
(15)憎:恨,厌恶。
(16)孤:无父之称。
(17)饥:饥饿,吃不饱。
(18)寒:冷。
(19)衣:服装的通称,含上衣下裳而言。王筠《说文句读·衣部》:「衣,析言之则分衣裳,浑言之则曰衣。」
(20)食:饭食。
(21)举:行动。
(22)鞭:占代一种竹制刑具。
(23)捶:通「棰」,棒击。
(24)室:房屋,住宅。
(25)冢:隆起的坟墓。
(26)嘶:声音沙哑。
(27)穷厄:贫穷困苦。穷:困厄,不得志。厄:困苦,灾难。
(28)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29)规:典范。
《驾出北郭门行》该诗见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题下仅有阮瑀此作一首。大约是阮瑀学习汉代乐府而自制的新辞,取篇首的五字为题目。一日,作者驾车出城向北行驶,途中遇到一位被继母虐待而在亲生母亲坟头哭诉的人,作者询问其哭泣因由,于是作者写下该篇以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