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彩泽流润。善疗饥寒困厄之患,立验。
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其药采无时,采至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
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
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钱本草》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张说仿古传《神农本草经》体式与语调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道出了金钱的特殊功能,总结出了颇有价值的驾驭金钱的“七术”:道、德、仁、义、礼、智、信。作者主张用道德的力量来驾驭金钱,要取之有道,取用适度,积散有序,造福民众。全文语句精炼,内容新奇,入木三分地揭示了适度用钱则可治病,违常用钱则可害人的道理。
钱,味甘,大热(2),有毒。偏(3)能驻颜(4),彩泽流润(5)。善疗饥寒困厄之患,立验(6)。
钱,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可以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效果明显。
能利邦国,污贤达(7),畏清廉(8)。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9);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10)。
可以有利国家,可以污损贤达,只是害怕清廉。贪婪之人服用以不过分为好,如果过度,则冷热不均,引发霍乱。
其药采无时(11),采至(12)非理(13),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14)神灵,通鬼气。
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无理采摘则使人精神损伤。钱流通起来,能够感动神灵,贯通鬼气。
如积而不散(15),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
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16)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17)谓之礼,博施(18)济众(19)谓之仁,出不失期(20)谓之信,入不妨己(21)谓之智。
一边积攒一边发散称为道,不把他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借还有期称为信,不用它伤害自己称为智。
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用这七种方法精练此药,才可以长久地服用它,使人长寿。如果不这么服用,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1)钱本草:此篇将钱喻为一种“本草”药物,历述钱本草的性质、采用的禁忌以及“七术精炼”之法,说明对待金钱应持正确态度。本草,中药的总称。
(2)大热:指药性大热。
(3)偏:指用作偏方。
(4)驻颜:保持容颜青春常在。
(5)彩泽流润:指容光焕发。
(6)立验:立竿见影。
(7)污贤达:玷污贤达之士。
(8)畏清廉:敬畏清廉之士。
(9)均平为良:以平均分配为好,免得引起下面所说的症状。
(10)霍乱:本是一种剧烈的肠胃病,这里指贪婪者分钱不均将会引起剧烈不满。
(11)采无时:采,采用。无时:没有固定时间。
(12)至:疑为“之”。
(13)非理:不合理,不正当的途径。
(14)役:役使。
(15)积而不散:积,积聚,凝聚。散:发散,消散。
(16)不以为珍:不将它作为珍宝。
(17)使无非分:使用上没有不适当的。
(18)博施:广泛地施舍。
(19)济众:接济大众。
(20)出不失期:指支付不违约期。
(21)入不妨己:指收入正当,不碍保持节操。
《钱本草》以药述钱,原文拓本于清乾隆年间出土,据袁枚考证为张燕公著文,樊厚书,荔菲彬刻。张说,字道济,在唐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为一代重臣,才华横溢。可是他为官时贪恋钱财,事发被贬。此时张说有所醒悟,认识到人离不开金钱,但金钱也能害人,于是就写下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