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欢·懒云窝

卫立中 〔元代〕 卫立中

懒云窝,懒云窝里客来多。客来时伴我闲些个,酒灶茶锅。

且停杯听我歌,醒时节披衣坐,醉后也和衣卧。兴来时玉箫绿绮,问甚么天籁云和?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殿前欢·懒云窝》是元代散曲作家卫立中创作的一支散曲,此曲是为唱和阿里西瑛《殿前欢·懒云窝》之作,表现了勘破富贵浮云、乐于林泉悠游、追求闲散安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懒云窝(2)懒云窝(2)里客来多。客来时伴我闲些个(3),酒灶茶锅。

亲亲切切的“懒云窝”,陪我闲坐的客人,一拨又一拨,灶上热着酒,新茶煮在锅。

且停杯听我歌,醒时节披衣坐,醉后也和衣卧。兴来时玉箫绿绮(4),问甚么天籁(5)云和?

朋友放下杯中酒,听我放声高歌,醉了我就和衣卧,醒来时我披衣坐,兴致来了,我吹萧把琴拨,更有那天籁之音,将琴瑟胜过。

注释

(1)殿前欢:曲牌名,一名“凤将雏”“凤引雏”“小妇孩儿”,《太平乐府》注“双调”。正体四十二字。

(2)懒云窝:元代曲家阿里西瑛居室名。阿里西瑛曾作《双调殿前欢·咏懒云窝》,和者甚众,此为其一。

(3)些个:元人口语,一点儿。

(4)绿绮:汉代司马相如有琴名为“绿绮”,后人用来泛指琴。

(5)天籁:自然界的声音。

创作背景

卫立中的这首《殿前欢·懒云窝》,是为酬和阿里西瑛《殿前欢·懒云窝》所作的,收录于《太平乐府》。据《太平乐府》卷首之序言后署“至正辛卯春巴西邓子晋书”,则其书编撰时间是在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那么,这首曲子写作时间不应晚于至正十一年。阿里西瑛首唱的《殿前欢·懒云窝》,有贯云石、乔吉、卫立中、吴西逸、杨朝英五人相和,共留传二十一支散曲,时间大约在延祐元年(1314)到泰定元年(1324)之间。阿里西瑛留下的生平资料很少,与他交游的高僧天如惟则曾为他作《筚篥引》,其序云:“西瑛懒云窝,距余禅室半里许,时相过从。”可见阿里西瑛懒云窝与惟则禅室相邻,两人过从甚密。卫立中是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惟则禅师有“尝遁迹松江之九峰”的经历,阿里西瑛完全有可能是惟则禅师遁迹松江期间的近邻,卫立中与他们不乏交游唱和的机会。这次唱和所在地当在松江华亭。

文学赏析

《殿前欢·懒云窝》此曲主旨是写山居之乐,表现了作者勘破富贵浮云、乐于林泉悠游、追求闲散安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开篇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作者以“懒云”自况,说自己就像一团聚而不散、凝而不动的懒云,他幽居的环境就像一个“懒云窝”,表现出作者舒适闲散的心境。再说整日只是与众宾客煮酒烹茶,闲话逍遥,渡过懒散的时光。“且停杯听我歌”承上启下,作者的情绪转向兴奋高昂,对座上的客人唱起了祝酒歌。其中“醒时节披衣坐,醉后也和衣卧”与上文“酒灶茶锅”对应,将“茶”与“醒时”“酒”与“醉后”一一对应,文人所关心的并不是茶酒之争孰高孰低,而是抛却“茶”与“酒”孰高孰低的争论,真正体会“茶”与“酒”相伴带给作者的愉悦享受。接着表明这种高歌只是乘兴而发,兴尽即止,管它是大自然的天籁音响,还是发自弦端的高曲格调。最后以一个反问句收结,余味无穷,使全曲的恬淡平和之气为之一变,惊起了一丝波澜,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支小令中的“懒云窝”“酒灶”“茶锅”“和衣卧”等词汇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人们惬意随性的生活,使人能从中体会到了茶酒的魅力所在。酒性暖应为阳,饮酒助兴添豪情,茶性寒应为阴,品茶宜清淡。酒能给人勇气,茶能使人冷静。一彰显一隐逸,一个热烈,一个淡泊。“茶”与“酒”得相伴,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与超脱。

卫立中参加的阿里西瑛首唱的唱和活动,反映了元代这些文人摒弃传统的科举之路,而选择了有道家意味之“全身远害”的人生道路。他们又受到当时文人雅集行乐之风影响,以散曲吟咏清闲养性的人生追求,体现出元代文学交流和文学创作的新特点。“懒云窝”也由此成为了后世文学中安闲快活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符号。

作者简介

卫立中

卫立中

元代诗人

卫立中(生卒年不详),名德辰,字立中,元朝人。先世渤海(郡名,治所今河北沧州)人,七世祖始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四世祖又徙至华亭(旧县名,治所今上海松江区),是为华亭人。素以才干称,善书。隐居未仕,曾与阿里西瑛、贯云石交游,年辈亦相若。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