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 、《曾文正公全集》 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论语】
【论语】
敏(1)而好(2)学,不耻(3)下问(4)。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5)之为知(5)之,不知(5)为不知(5),是知(5)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而识(6)之,学而不厌(7),诲(8)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朱熹】
【朱熹】
余尝谓(9):读书有三到,谓(9)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0)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曾国藩】
【曾国藩】
盖士人(11)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1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13);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12)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敏:勤勉。
(2)好:喜好。
(3)耻:.......为耻。
(4)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5)知:同“智”,智慧。
(6)识:记住。
(7)厌:满足。
(8)诲:教诲。
(9)谓:说。
(10)漫浪:随意。
(11)士人:读书人。
(12)恒:恒心。
(13)下流:下等,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