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
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
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武昌老人说笛歌》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武昌老人年青时有高超的音乐技艺,吹得一口好笛子,但随着年纪老迈而技不如昔,只能“时时一曲梦中吹”了。此诗不仅描写音乐的部分十分生动,而且刻划人物心理也很细腻。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1)庾令(2)相问书(3)。
有一个武昌老人已七十多岁,手拿着鄂州刺史的问候书信。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4)曾赏激(5)。
他自己说少年时候学过吹笛,早年侍奉曹王,曾经大称赏心。
往年镇戍到蕲州(6),楚山(7)萧萧笛竹秋。
往年随从镇守到蕲州,正是楚山风吹笛竹的高秋。
当时买材(8)恣(9)搜索,典(10)却身上乌貂裘(11)。
那时为了买到优质的笛竹而到处搜索,不惜典当了身上的黑貂裘。
古苔苍苍封(12)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
这支笛竹古苔青苍,封盖着老节,孤独地在石上生长,饱经风雪。
商声(13)五音(14)随指发,水中龙应(15)行云绝(16)。
吹起这笛子,商声五音随指而发,使水中龙吟应和,把天上行云阻遏。
曾将(17)黄鹤楼(18)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当年曾拿这笛子到黄鹤楼上吹奏,美妙的笛音一响,便传遍了秋江月下。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
如今年老了,兴致迟钝了,耳朵已分不清音韵的快慢高低。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虽然气力已无但仍有吹笛之心,常常将一曲在梦中奏吹。
(1)把:拿着。
(2)庾令:指东晋时的庾亮,他曾做过中书令,后镇守武昌,这里用庾令来借指当时的鄂州(今湖北武昌)刺史。
(3)书:信。
(4)曹王:指的是曹王李皋。据《新唐书·太宗诸子传》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希烈谋反,李皋率兵平叛,曾攻取蕲州。
(5)赏激:犹言激赏。
(6)蕲州:旧州名,治所在今湖北省蕲春县南。
(7)楚山:泛指楚地之山。
(8)材:指上文提到的笛竹。
(9)恣:恣意,尽情。
(10)典:典当、抵押。
(11)乌貂裘:指用黑貂的皮制成的皮衣,十分名贵。
(12)封:封闭、遮盖。
(13)商声:犹言秋声。商为五音之一,于四时为秋,其声凄厉,与秋天的肃杀气氛相符应,故称秋为商。
(14)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声。
(15)龙应:龙鸣与之应和。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写道:“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正相似。’'这里说明了笛声像龙鸣之声。李白有诗云:“笛奏龙鸣水,箫吟凤下空。”
(16)行云绝:流云静止不动。
(17)将:拿着。
(18)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人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武昌老人说笛歌》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时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沿长江而下,途中与一位爱好吹笛的老人相遇,有感于老人的境遇,诗人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