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少侯

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富平少侯》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借汉喻唐,是一首托古讽今之作。诗中塑造了一个荒淫奢侈、醉生梦死的贵族公子形象,开头两句高度概括了人物的身份,接着通过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从各个侧面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全诗揭示了统治阶级只知贪图享乐,不恤国事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局的忧虑。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七国(1)三边(2)未到忧(3)十三身袭富平侯(4)

张放十三岁就世袭得了富平侯的爵位,他年幼无知,根本考虑不到局势不稳、七国叛乱、边患不断、匈奴南犯的事情。

不收金弹抛林外(5),却惜银床(6)在井头。

他不识金弹的贵重,把它弹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回,倒翩翩中意起井上的辘轳架来了,对它偏有几分爱惜,真无知啊。

彩树(7)转灯珠错落(8)绣檀(9)回枕玉雕锼(10)

华丽的灯柱上转动着明亮的灯烛,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精致美丽。精美的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当关(11)不报侵晨客(12),新得佳人字莫愁(13)

在侯王府的早晨,守门人不再按照常规给来客通报,因为少侯新得了一名叫莫愁的佳人,值此良辰美景,不敢打扰他。

注释

(1)七国:汉景帝时的七个同姓诸侯国: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他们曾联合发动叛乱。此处用以喻指藩镇割据叛乱。

(2)三边:战国时期燕赵秦与匈奴接壤,后来便以燕赵秦所在地为三边,即幽州、并州、凉州。此处指边患。

(3)未到忧:即未知忧,不知道忧虑。

(4)十三身袭富平侯:指张放十三岁就继承富平侯爵位。而清冯浩提出异议:“放之嗣爵,《汉书》不书其年,此云十三何据?《孔子家语》里说周成王十三岁就被立为嗣,这里可能是借指。”

(5)不收金弹抛林外:用韩嫣事。典出《西京杂记》:韩嫣好弹,以金作弹丸,所失者日有十余。儿童闻嫣出弹,常随之拾取弹丸。

(6)银床:井上的辘轳架,不一定用银作成。

(7)彩树:华丽的灯柱。

(8)珠错落:环绕在华丽灯柱上的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

(9)绣檀:指精美的檀枕。

(10)玉雕锼:形容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锼,是刻镂的意思。

(11)当关:守门人。

(12)侵晨客:清早来访的客人。

(13)莫愁:古乐府所传女子名。《旧唐书·音乐志》说她是洛阳石城人,嫁卢家为妇,善歌谣。

创作背景

汉张安世封富平侯,他的孙子张放幼年继承爵位。但这首诗所咏内容却不切张放行事,可见诗中的“富平少侯”不过是个假托性的人物。从诗题和首尾两联看,诗中的“富平少侯”似乎不像一般贵族少年,而可能另有具体寓托。这虽是个假托性的人物,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据唐敬宗少年继位、好奢喜猎、宴游无度、尤爱纂组雕镂之物及视朝每晏等情事,和汉成帝每自称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断此诗系借讽唐敬宗。

拼音版

píngshàohóu

guósānbiānwèidàoyōushísānshēnpínghóu

shōujīndànpāolínwàiquèyínchuángzàijǐngtóu

cǎishùzhuǎndēngzhūcuòluòxiùtánhuízhěndiāosōu

dāngguānbàoqīnchénxīnjiārénchóu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