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书事

赵鼎 〔宋代〕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寒食书事》是南宋诗人赵鼎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黄石陵寝的荒凉。最后一联写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理城门关闭的号角声,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由此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全诗用笔曲折,表意深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寂寞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1)年华(2)

村落里冷清的柴门边,有人也插栽了柳条,迎接新年的来到。

禁烟不到粤人国(3)上冢(4)亦携庞老(5)家。

虽然寒食节禁烟的风俗,没有传播到粤人居住的地方,但上坟的规矩却和中原一模一样。

汉寝唐陵(6)麦饭(7),山溪野径有梨花。

以往的汉唐陵墓,如今享用不到一碗粗糙的麦饭,而山涧野路,却开满了洁白的梨花。

一樽竟(8)(9)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10)

喝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后,暂且仰卧在青苔上休息一会儿,不可理会城头上晚来春天起的胡笳。

注释

(1)插柳:宋代风俗,寒食节在门前插柳枝,表示春天到来。

(2)年华:时光,年岁。

(3)粤人国:指赵鼎当时被贬之处,即岭南吉阳(今广东崖县)。

(4)上冢:上坟。

(5)庞老:后汉隐士庞德公,传说隐士司马徽清明节去拜见庞德公。适值庞德公独自上坟去了,家中只有他的妻子和孩子。

(6)汉寝唐陵:指汉唐的陵寝。

(7)麦饭:用面里掺杂野菜蒸成的饭,指最粗糙的饭食。

(8)一樽竟:喝完一杯酒。

(9)藉:借。

(10)暮笳:暮色中的笳声。笳,胡笳,古乐器。此攒皤角,从西域传来,乐声悲凉。

创作背景

《寒食书事》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因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岭南时逢清明而作。

文学赏析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

作者简介

赵鼎

赵鼎

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

赵鼎 (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累官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右相兼枢密使。力辟和议,与秦桧不合,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后移吉阳军,绝食而亡。有《得全居士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