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河中作

赵鼎 〔宋代〕 赵鼎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蝶恋花·河中作》是南宋词人赵鼎所作的一首故地重游怀人词。上片描写春日登临水边高楼所见之景色;下片用“曾倚哀弦”跌回往日,当年词人曾在此地饮酒, 听人“歌断黄金缕”;借酒消愁,而今人去楼空,不胜凄凉伤感。全词含蓄深永,情致缠绵,风格较为柔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尽日(1)东风吹绿树。向晚(2)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何况这暮春之日,更添离愁别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3),歌断黄金缕(4)。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在临水的高楼之上,与这位女子饮酒作别。他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注释

(1)尽日:终日。

(2)向晚:傍晚。

(3)倚哀弦: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

(4)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词中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创作背景

这首词自注“河中作”,词中又自称“年少”,因此这首词当作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词人中进士前后。词人旧地重游,怀念往日离别之女子,便写下这首词。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三句“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但把“年少凄凉”说成是“天付与”,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词的下片写思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两句。这首词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写得自然熨贴,不露针线,密合无缝。“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这样情意在这首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这首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词人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来暗寓心中之伤感情绪,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作者简介

赵鼎

赵鼎

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

赵鼎 (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累官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右相兼枢密使。力辟和议,与秦桧不合,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后移吉阳军,绝食而亡。有《得全居士词》。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