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诗六首(其三)

王羲之 〔魏晋〕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崖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三春(1)群品(2)(3)(4)在所(5)

暮春时节万物复兴,寄情山水心有所凭。

仰望碧天际,(6)(7)绿水滨。

抬头远望澄澈天宇,俯首低徊绿水之滨。

寥朗(8)无崖(9)(10)寓目(11)理自(12)

空阔明朗无边景观,过目难忘其理自陈。

大矣造化(13)功!万殊(14)莫不均。

自然功绩何其伟大!千百事物没有不均。

群籁(15)参差(16),适我无非新。

各种声响尽管不一,对人来说全都崭新。

注释

(1)三春:指春天的第三个月,暮春。

(2)群品:万事万物。

(3)寄:把思想感情、希望、理想放在某人或某物上。

(4)畅:表达。

(5)因:相就,趋赴。

(6)俯:低头,面向下。

(7)磐:盘桓,逗留。

(8)寥朗:空阔明朗。

(9)无崖:同“无涯”,无穷尽,无边际。

(10)观:景象。

(11)寓目:犹过目,观看。

(12)陈:分布,显示,呈现。

(13)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14)万殊:各不相同,亦指各种不同的现象、事物。

(15)群籁:即指万籁,各种声响。

(16)参差:不齐的样子。

文学赏析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当世名士,宴集山阴兰亭。他们开怀畅饮,即兴赋诗,写下了不少诗歌,时人将其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王羲之共作了六首,此为其中一首。这首诗大旨谈理,通过对自然界的仰观俯察,诗人道出了对人生真谛的理解。他感动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于是发为心声,传达出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各种事物千差万别,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无一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这一切全都归结于大自然的伟大功绩,这就是诗人所要言说的“理”。本诗以景起,以理结,涉于谈玄说理的范式,但其中体现的精神却并不是消极的,这是此诗与其他玄言诗的区别。

作者简介

王羲之

王羲之(书圣)

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