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仁山铭

庾信 〔南北朝〕 庾信

峰横鹤岭,水学龙津。瑞云一片,仙童两人。三秋云薄,九日寒新。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砌,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乐,将由爱静。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至仁山铭》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文学家庾信创作的一篇铭文,描绘了至仁山中的一派深秋景色。文章开篇两句从山水落笔,写出山水的超凡脱俗;三四两句是仰望,写山峦之上飘浮的祥云,并熔铸进丰富的想象,突出山幽水静;接下去点明时序是秋季;然后笔锋一转,写山中的建筑和陈设和宅旁的花木;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心境,点明作铭的主旨。此铭融情入景,虚实结合;音韵谐美;用典多而通达,深而雅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峰横鹤岭(1),水学龙津(2)瑞云(3)一片,仙童两人。三秋(4)云薄,九日(5)寒新。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6),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竹影。菊落秋潭(7)桐疏寒井(8)。仁者可乐,将由爱静。

山横着鸾冈鹤岭,水学了龙门河津。飘过祥瑞彩云一片,走出绰约仙童两人。三秋季节天高云薄,九月初九寒意新添。自然界的真花暂已凋落,图画中的绿树永葆长青。靠近台阶岩石横卧,依枕峰岭屋檐飞腾。壁上缠绕着野藤的枝蔓,窗前蕴含了山竹的疏影。菊花落入秋日的深潭,梧桐疏朗伴着寒井。仁者自可观赏愉悦,由此悟入喜爱沉静。

注释

(1)鹤岭:《豫章记》记载,江西鸾冈西有鹤岭,古仙人王子乔控鹤所经。

(2)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

(3)瑞云:吉祥之云。

(4)三秋: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5)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6)砌:台阶。

(7)菊落秋潭:语出晋陆机《要览》:“酉阳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五十有馀岁者。”

(8)桐疏寒井:语出魏明帝曹叡《猛虎行》:“双桐生空井。”

创作背景

晋宋以来,文人士子对山水自然美的发现、观赏,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他们受玄学的影响,以虚灵的胸襟去体会自然,逐渐形成了如司空图《诗品》所形容的“空源写春、古镜照神”那样澄澈空明的艺术心境。以此种心境观照自然,便能常常得其真趣,写出极有神韵的山水画图。 [4] 此铭写于“三秋云薄,九日寒新”之季,却全无“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伤,更无流落西魏后苍老悲怆的情味,当作于在梁之时。清倪璠谓此铭“中大通三年(531)后简文为太子时,随侍东宫之所作也”。(《庾子山集注·玉帐山铭题解》)。

文学赏析

文章落笔便不同凡响。头四句写至仁山的峰、水、云、人,笔墨似实而虚,有意借助古代神话传说,渲染飘缈仙气,将山神圣化。横峰如鹤岭,有仙人驾鹤飞掠;激水似龙津,多群鱼逆流腾跃;山上瑞云缭绕,有仙童出现,可访求飞升仙丹,是一座神异之山,令人神思飞越,遐想联翩。继而笔锋一转,改用实笔描写山舍景观:远而望之,睹“飞檐枕岭”之雄姿;近而察之,悟“壁绕藤苗”之生气;自屋向外看,得“窗衔竹影”之幽趣;还能饮菊延年益寿,观桐玄思人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以上句句含景,如诗如画,将至仁山风光形容得出神入化,清绮无伦。最后顺势画龙点睛,濡毫点出山居的最高心得,亦即此铭的玄妙旨趣:“仁者可乐,将由爱静。”唯此山为静境,且惟仁者方知此静山之可乐也。

此铭融情入景,写景如画,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体察入微的观察力和点染神化的表现力。章法上,虚笔与实笔相辅相成,景语与情语相得益彰,尤堪玩味。全文除结末二句外,全部两两对偶,音韵谐美;用典多而通达,深而雅妍。

作者简介

庾信

庾信

南北朝官员、文学家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丽。梁元帝时任右将军、散骑侍郎、封武康县侯,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于北方,因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先后得到西魏和北周的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作品时有用典堆砌和隐晦的缺点,但总的来说,其艺术成就,集六朝之大成,对唐代诗赋的发展产生颇大的影响。著有《庾子山集》。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