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郊行》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蚕农勤劳辛苦还闹饥荒的现实,体现了王安石对蚕农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暗示了当时苛捐杂税猛于虎的社会弊端,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的关切之情。全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寓残酷的社会现象于朴素平实的语言中,含蓄委婉,沉郁深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柔桑(1)采尽绿阴稀,芦箔(2)蚕成(3)密茧肥。

嫩嫩的桑叶被采摘完了,那绿色的树荫越来越稀疏,芦箔上的蚕儿长大了,密密麻麻结满了肥大的茧。

(4)向村家问风俗(5)如何勤苦尚凶饥(6)

我随意向村民们问问今年的生活与收成,看着他们这样辛苦忙碌,为什么还不能解决温饱反而闹饥荒?

注释

(1)柔桑:指柔嫩的桑叶。

(2)芦箔:用芦苇杆编成的席子或帘子,用作养蚕的工具。

(3)蚕成:蚕老结茧。

(4)聊:暂且,姑且,随意。

(5)风俗:这里指民众的日常生活。

(6)如何勤苦尚凶饥:此句犹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凶饥:凶年饥岁。凶,指谷物不收,灾荒。

创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舒州任满赴阙,除群牧司判官。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王安石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第二年五月,他离京就任知常州军州事。根据当时情况推测,此诗当系至和年间所作。时作者年三十四五岁。

王安石漫步郊外,看见野外的桑叶被采尽,农家饲养的蚕结茧肥密,这本是蚕农大获丰收的喜悦之景,应该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王安石随意问了问农家的生活状况时,结果却让他困惑惊异:原来养蚕人长年辛苦忙碌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所以他写下了《郊行》这首诗以示对蚕农的同情。

拼音版

jiāoxíng

róusāngcǎijǐn绿yīncánchéngjiǎnféi

liáoxiàngcūnjiāwènfēngqínshàngxiōng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