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

杜甫 〔唐代〕 杜甫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剑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八句咏叹剑门地势险要,中间几句议论秦汉以来在赋贡的名目下蜀地财物流入中原,最后四句表示担心重现历史上的割据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这首诗的议论和景物、人事的描写紧密结合,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人心弦,毫不枯燥;针对着现实社会,毫不空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唯天有设险(1),剑门天下壮。

天帝在人间设下一些险阻,剑门之险雄居天下。

连山抱西南,石角(2)皆北向。

连绵的群山抱护着西南,山壁的石角指向北方。

两崖崇墉(3)倚,刻画城郭(4)状。

两崖如同相并的两堵高墙,岩石的纹理刻画出城郭的形状。

一夫怒临(5),百万未可(6)

这里确乎是一人奋勇当关,百万人马无法靠前。

珠玉(7)中原(8)岷峨(9)凄怆(10)

蜀地的珠玉财宝流向中原,连岷山、峨眉也为之气色惨淡。

三皇五帝(11)前,鸡犬各相放。

想那三皇五帝的时代,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

后王(12)柔远(13)职贡道(14)已丧。

后代君王务以柔远,设宫纳贡致使淳朴的风俗中断。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15)

直到今天一些英雄豪杰,仍想据蜀称霸分裂江山。

并吞(16)割据(17),极力不相让。

王者要并吞,霸者要割据,你争我夺拼力相残。

吾将罪真宰(18),意欲铲叠嶂(19)

我要向天帝问罪,我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想到这种据险作乱的事情还会间或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惶恐无言。

注释

(1)设险:天造地设的险要。

(2)石角:山峰的巨石。

(3)崇墉:高峻的城墙,用以形容两崖。

(4)城郭:城:指都色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郭:指外城。

(5)关:指剑门山,山壁中断如关口。

(6)傍:靠近。

(7)珠玉:一作“珠帛”,指征效的财物。

(8)中原:黄河中游地带,这里指代京都——朝廷所在地。

(9)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岷山在四川北部,峨眉山在四川中南部。

(10)凄怆:悲伤。

(11)三皇五帝:传说中最古的一些帝王。三皇,说法不一,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见班固《白虎通》。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见《史记·五帝本纪》。

(12)后王:致夏商周三朝的君主。

(13)柔远:语出《尚书·舜典》:“柔远能迩。”指对边远地区实行安抚怀柔政策。

(14)职贡道:职贡:《周礼》:“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意思就是规定各地方担负一定的劳役,按时交纳一定的贡物。也就是劳役和斌税。道:指上文所说先王时“鸡犬各相放”的政治。

(15)霸王:称主称霸。割据叫霸,统一天下叫王。

(16)并吞:指王者,如秦始皇等。

(17)割据:指霸者,如公孙述、刘备等。

(18)真宰:指天,古人以为天主宰万物,故称。

(19)铲叠嶂:削平重叠的山峦。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王朝九节度的六十万大兵溃于邺城。各藩镇借机扩充势力,与唐王朝争夺天下。唐王朝就此陷入分崩瓦解的局面。杜甫先从长安携家眷迁往秦州同谷(今甘肃成县),但杜甫在同谷居住不满一个月,因生活困难,只好南赴成都。《发同谷县》题下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这次途中写了十二首纪行诗,途经剑门,惊叹于地势之险要,联想到由藩镇强大造成的安史之乱,意识到剑南之地容易被军阀负险自固、割据称雄而创作此诗,为十二首中的第十首。

拼音版

jiànmén

wéitiānyǒushèxiǎnjiànméntiānxiàzhuàng

liánshānbào西nánshíjiǎojiēběixiàng

liǎngchóngyōnghuàchéngguōzhuàng

línguānbǎiwànwèibàng

zhūzǒuzhōngyuánmínéchuàng

sānhuángqiánquǎnxiāngfàng

hòuwángshàngróuyuǎnzhígòngdàosàng

zhìjīnyīngxióngréngāoshìjiànwáng

bìngtūnxiāngràng

jiāngzuìzhēnzǎichǎndiézhàng

kǒngǒuránlínfēngchóuchàng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