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看似写鹦鹉,实际上写的是那些被达官贵人养在家里的歌姬。诗中通过描写鹦鹉的被困笼中,表达了对受压抑的歌妓的同情,并写出她们要求自由解放的愿望,表现了诗人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陇西(1)鹦鹉到江东(2),养得经年(3)嘴渐红(4)

陇西的鹦鹉被带到江东,养了几年后嘴渐渐变红了。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怕它飞走先剪短它的翅膀,每次给它喂食时才暂时开一下笼门。

(5)巧语(6)情虽重,(7)忆高飞(8)不同。

人爱惜它嘴巧感情虽重,鸟却想高飞与人的想法不同。

应似朱门(9)歌舞妓(10),深藏(11)闭后房中。

它很像那富贵人家的歌女舞女,总是被深藏禁闭在后房中。

注释

(1)陇西:泛指甘肃一带。陇西盛产鹦鹉,唐皮日休《哀陇民》诗云:“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陇,即陇山,横亘于陕西甘肃交界处。

(2)江东:即江南。

(3)经年:一年以后,或多年以后。

(4)嘴渐红:鹦鹉小的时候嘴不红,长大后,逐渐变成红色。

(5)怜:爱惜。

(6)巧语:指学会人说话。

(7)鸟:指鹦鹉。

(8)意:心思,志向。

(9)朱门:指富贵人家。因这些人家的大门都是用朱漆涂饰的,故称朱门。

(10)歌舞妓:指富贵人家蓄养的歌伎舞女。

(11)牢:束缚。

创作背景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这首诗就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很是关心百姓的疾苦,并在自己职权之内给予百姓之益助。但现实始终是现实,个人力量终究有限,有些事无法改变,他很苦恼,也很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鹦鹉》。

拼音版

yīng

lǒng西yīngdàojiāngdōngyǎngjīngniánzuǐjiànhóng

chángkǒngguīxiānjiǎnchìměiyīnwèishízànkāilóng

rénliánqiǎoqíngsuīzhòngniǎogāofēitóng

yīngshìzhūménshēncángláohòufángzhōng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