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孟子》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倾注了对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无限崇敬之情,高度赞扬了孟子的文章及为人。诗人在变法中曾受到种种攻击,但他从不妥协退缩,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坚信不移。他从孟子身上找到了鼓舞力量,得到了精神慰藉,并把孟子引为楷模和知己。全诗虽直抒胸臆,却写得往复回环,跌宕有致,代表了王安石咏史绝句的风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沉魄浮魂(2)不可招(3)遗编(4)一读想风标(5)

孟子死去不可复生,每读其遗著,他的高大形象便浮现在眼前。

何妨举世(6)迂阔(7)(8)斯人(9)寂寥(10)

即使世上所有的人都嫌弃我迂阔又有何妨,只要有孟子的精神和论著给我以安慰,我并不感到孤寂。

注释

(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他倡导仁政、王道,要求恢复井田制。为推行其主张,曾奔走齐、宋、滕、魏诸国。

(2)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古时认为魂是人的阳神,魄是人的阴神,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

(3)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招:指古代招魂的习俗。

(4)遗编:指孟子与万章之徒所作《孟子》七篇。

(5)风标:风度,品格。

(6)举世:世上所有的人。

(7)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孟子和王安石都曾被人攻击为迂阔。

(8)故:固,毕竟。

(9)斯人:此人,指孟子。

(10)寂寥:寂寞。

创作背景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领三司条例使,实行新法。王安石推行新法,本在富国强兵,为天下苍生着想,不料却受到来自各方的强大压力,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群起而攻之。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借咏同被世人视为“迂阔”的孟子以言志,由此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

拼音版

mèng

chénhúnzhāobiānxiǎngfēngbiāo

fángshìxiánkuòyǒurénwèiliáo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