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宋代〕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文言知识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扬后抑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庄宗(2)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言晋王(3)之将终也,以三(4)赐庄宗而告之曰:“(5),吾仇也;燕王(6),吾所立,契丹(7)(8)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5)。此三者,吾遗恨也。(8)尔三(4),尔(9)无忘(10)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11)(9)后用兵,则遣从事(12)以一少牢(13)(11),请(9)(4),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4)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方其(15)燕父子以(16)(17)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18),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1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20)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21),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2)得之难而失之易(23)抑本(24)其成败之(25),而皆自于人(23)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书》(26)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27)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28)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9),而智勇多困于所(30),岂独伶人也哉(31)!作《伶官传》。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注释

(1)原:推究,考查。

(2)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

(5)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6)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7)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8)与:赐给。

(9)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10)乃:你的。

(11)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12)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13)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4)纳之:把箭放好。

(15)系:捆绑。

(16)组:绳索。

(17)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18)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19)仇雠:仇敌。

(20)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21)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22)岂:难道。

(23)欤: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24)抑本: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

(25)迹:事迹,道理。

(26)《书》:《尚书》。

(27)逸豫:安逸舒适。

(28)举:全、所有。

(29)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30)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31)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文学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以叙史为主。作者于开篇之首即开宗明义,用一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又具有论战性,一反当时流行的宿命论的历史观。前人曾评此句是「起势横空而来,神气甚远」。文章接着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表明作者将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对上述论点加以论证。这一过渡句的运用,使论点与论据间衔接紧密自然,论点有总领全篇之功,而下面文字的出现又不致突兀。

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据说,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结仇极深。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曾被李克用保荐为卢龙节度使。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曾与李克用把臂定盟,结为兄弟,商定共同举兵讨梁。但刘仁恭与阿保机后皆叛晋归梁,与晋成仇。李克用临终时以三枝箭作为遗命,要其子李存勖为其复仇。李存勖兵精将勇,东征西讨,于公元913年攻破幽州,生俘刘氏父子,用绳捆索绑,解送太原,献于晋王太庙。公元923年,李存勖攻梁,梁兵败,朱温之子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杀死自己,李存勖攻入汴京,把朱友贞及其部将的头装入木匣,收藏在太庙里。李存勖还曾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大仇。但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在叙述这段史事的过程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正如前人说:「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欷歔,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一段落。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的论点。为增强这一论点的说服力,作者又将庄宗得失天下之事浓缩为一段简洁对偶的文字,反证此论,再次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与篇首的立论形成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之势,使此文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胸臆仍未尽抒,又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样一个论点,令读者的认识随着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以历史的教训中受到更加深刻的启迪。「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因此,上述两个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深化,又是其具体化。作者于全文论证的高潮处蓦然收笔,可谓言已尽而意未绝,令读者有余音绕梁之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此处以点睛之笔,阐明了作者写作《伶官传》,「善善恶恶」的目的并非就史论史,而是具有广泛而现实的醒世意义。

此文写作特点除如上所述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论证透辟,层层递进外,文中语言的运用亦颇具特色。首先是感叹词句的多次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如开篇之首,作者即发「呜呼」之慨叹,此种开篇法在他的《新五代史》中屡见不鲜。依作者看来,五代如春秋,为乱世,可叹者甚多。除篇首外,作者于文中亦曾多次发出深沉的感叹,这样作序,是继承了《史记》、《战国策》序文的传统笔法,于叙事,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表达作者对史事的见解和态度。或褒或贬,于欷歔中昭然可见,浓烈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其次,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特色,是既摒弃了骈文追求词藻华丽矫揉的浮靡之风,注重文字的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又吸取了骈文的长处,利用声韵和对偶词句使文章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令人进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描述庄宗意气之盛时,语气舒缓沉稳,透着褒扬。而在叙述庄宗衰败之时,语气忽转促急,多用四字句——「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另外,对偶词句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如盛与衰,得与失,天命与人事,难与易,这些对偶词句的运用,使文章韵律节奏匀称,文字简洁有力,哲理性强。

通观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历代的文学家多视此篇为范文,倍加赞赏,如明代茅坤称此文为「千古绝调」,清代沈德潜誉此文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欧阳公之文风、政见与为人,于此文可略见一斑。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文库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

二、一词多义 

1、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

2、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诉) ③告之于帝(禀告  )

3、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5、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6、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多么)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7、而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②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 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表递进) 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表顺接  )

8、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③而皆背晋以归梁    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   用,介词  

9、与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跟,介词 ②与尔三矢    给,动词  

三、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⑤泣下沾襟 下: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   前:向前 ②仓皇东出    东:向东  ③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④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②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③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②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

作者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