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垂緌(1)饮清露(2),流响(3)出疏桐(4)。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居高(5)声自远,非是藉(6)秋风。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1)垂緌: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2)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清露:清纯的露水。
(3)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流:发出。
(4)疏桐:高大的梧桐。
(5)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6)藉:凭借、依赖。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