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
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騜鶾。
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态隐驽顽。
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
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
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
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
《书韩干牧马图》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在此诗中,作者以文字再现了牧马图中的事物,生动地表现了骏马的体态神情,赞美了韩干画技高超,并借马陈述胸中的抱负,抒发不平,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章法奇绝。
南山(1)之下,汧渭(2)之间,想见开元天宝(3)年。
南山之下,汧水渭水之间,我可以想象出开元天宝那些年。
八坊(4)分屯隘秦川(5),四十万匹(6)如云烟。
朝廷建立八坊养马,连秦川都觉得太狭隘,四十万匹骏马奔驰,似阵阵云烟。
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騜鶾(7)。
马儿毛色各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8)逸态隐(10)驽顽。
头似龙,颈似凤,有狞恶有俊妍。奇姿逸态,令人叹为观止,也有些劣性马,跳踉嘶叫,混杂其间。
碧眼胡儿(12)手足鲜(13),岁时翦刷供帝闲(15)。
绿眼睛的胡人以善养马出名,每年剪毛刷马,精心挑选,供给天子的御马监。
柘袍(16)临池(17)侍三千(18),红妆照日光流渊。
天子临池观马,左右侍从美女三千,红妆在日光的照耀下分外光鲜。
楼下玉螭(19)吐清寒,往来蹙踏(20)生飞湍。
楼下的玉螭口中吐出不绝的寒水,马群在水波中奔跑溅起水花似箭。
众工(21)舐(22)笔和朱铅(23),先生曹霸(24)弟子韩。
画工们把笔舐满了颜料临摹,曹霸和弟子韩干的画技压倒群贤。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内厩的马多肉臀部肥圆,能在画肉时画出骨相,真是难上加难。
金羁(25)玉勒(26)绣罗鞍,鞭箠(27)刻烙(28)伤(29)天全(30),不如此图近自然。
马匹戴着黄金羁白玉勒,马鞍子是罗绫绣成,它们遭到鞭打火烙已伤天全,怎比得韩干画上的马,神骏天然。
平沙(31)细草荒芊绵(32),惊鸿(33)脱兔(34)争后先。
你看,一望无际的平沙上,细草蒙蒙似绵,马儿轻逸快捷,恐后争先。
王良(35)挟策(36)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37)?
这些马真该让王良挟着鞭子赶上青天,为什么要俯首拉车,留在人间?
(1)南山:指秦岭,在陕西陇县南。
(2)汧渭:汧水及渭水,均在陕西。
(3)开元天宝: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
(4)八坊:唐时置八坊于岐、豳、泾、宁间,管理马匹,地广千里。
(5)秦川:指陕西、甘肃东部一带。
(6)四十万匹:开元时令王毛仲管马政,至十三年,马有四十三万。杜甫《天育骠骑图歌》有“当时四十万匹马”句。
(7)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騜鶾:指形形色色的马。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駓(pī),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骃(yīn),浅黑间白的马。骆(luò),黑鬣的白马。骊(lí),纯黑的马。骝(liú),黑鬣的红马。騵(yuán),白腹的红马。白鱼,两目似鱼目的马。赤兔,红马。骍(xīng),红黄色的马。騜(huáng),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鶾(hàn),长毛马。
(8)奇姿:特殊的姿态;上面所说的“狞”,其实就是奇姿。
(9)逸德:秉性纯良。
(10)隐:隐藏,夹在中间。
(11)弩顽:难以驯服、质地不好的劣等马。
(12)碧眼胡儿:谓牧马人,据诗,知唐时牧马人多为长着碧蓝眼睛的少数民族的人。胡儿,西域少数民族。
(13)鲜:鲜明,此处意为灵活。
(14)剪刷:剪毛和洗刷,此乃牧马人分内的事。
(15)帝闲:内廷的马厩。
(16)柘袍:黄袍。此代指皇帝。
(17)临池:谓临池学习书法。池,砚池。
(18)三千:谓宫女之多。
(19)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古代常雕刻其形作为器物装饰。此指池边吐水的螭首。
(20)蹙踏:踢,踏。
(21)众工:众画工。
(22)舐:以舌取食或舔物,这里是说用手舔笔。
(23)朱铅:指绘画的颜料。
(24)曹霸:唐著名画家,魏曹髦之后。天宝末曾奉诏画御马及功臣,官至左武卫将军。
(25)羁:马笼头。
(26)勒:马络头。
(27)鞭箠:用马鞭子鞭打。箠,马鞭。
(28)烙:灼,烧。
(29)伤:伤害。
(30)天全:不遭受任何伤害的自然状态,即本性。
(31)平沙:广漠的沙源,此谓草原。
(32)荒芊绵:草原上的荒草,长得很茂盛,绵延不断。芊,茂盛。
(33)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鸿受惊就飞得快。
(34)脱兔:逃跑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速。脱,逃脱。
(35)王良:赵简子时御者。
(36)策:马鞭。
(37)辕:车前驾牲畜的直木。
《乌台诗案》载,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轼经济南到了汴京开封。三月初三日,他的朋友王诜送唐韩干画马十二匹,共六轴,求苏轼为跋,作者于是作《书韩干牧马图》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