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羔羊》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赞美在位者的纯正之德或节俭正直,近现代学者多以为是讽刺身着裘衣、享用公家膳食的官吏退朝时洋洋自得的情态。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重章叠句,回环咏叹,采用白描手法,语言优美自然。
羔羊(2)之皮,素丝(3)五紽(4);退食自公(5),委蛇委蛇。(6)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丝合缝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遥踱步慢悠悠。
羔羊之革(7),素丝五緎(8);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逍遥踱步慢悠悠,公餐饱腹已退朝。
羔羊之缝(9),素丝五总(10);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丝纳缝质量高。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1)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四篇。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2)羔羊:小羊。
(3)素丝:白色的丝线。
(4)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即细密。一说古时计算丝缕的单位,五丝为一紽。
(5)退食自公:退朝进食出自公家,是公家供食。食(sì),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自,从。公,公门,公朝。
(6)委蛇委蛇。:委蛇(wēi yí),《韩诗》作“逶迤”,原指道路弯曲绵延的样子。这里形容走路大摇大摆、悠闲自得的样子。
(7)革:犹皮,裘里。兽皮揉制去毛为革。
(8)緎:缝际。一说丝数,四紽为一緎,五緎为一百丝。
(9)缝:缝合之处。一说即革,皮裘。
(10)总:此亦为缝合之意。一说丝数,四緎为一总,五总为四百丝。
关于《召南·羔羊》的意旨背景,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毛诗序》:“《羔羊》,《鹊巢》之功效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方玉润批评这些观点“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牟庭《诗切》首倡刺诗说:“《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