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清秋赋

李白 〔唐代〕 李白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悲清秋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赋作。此赋描绘了绚丽的九疑秋景。作者登高遍览神州四方,视野开阔,意象变幻,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钓鳌客的豪迈气派和远大抱负。结尾“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流露出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的思想。全赋情景交融,意境清幽,语言清新,句式多变,富有浪漫情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九疑(1)兮望清川,见三湘(2)潺湲(3)。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4)而蔽天。余以鸟道(5)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6)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7),映岛欲没。澄湖(8)明,遥海上月。念佳期(9)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10)。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11)兮夜悠悠(12)。临穷溟(13)以有羡,思钓(14)沧洲(15)。无修竿(16)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18),吾将采药于蓬丘(19)

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注释

(1)九疑:即苍梧山。

(2)三湘:湘水的总称。

(3)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4)横秋:横贯秋天的长空。

(5)鸟道:飞鸟之道。《华阳国志》:“惟上有飞鸟道耳。”

(6)荆吴:在今湖南、湖北、四川东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

(7)西阳半规:太阳将沉没的样子。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

(8)练:洁白的布帛。

(9)佳期:美好时刻。

(10)渺怀燕而望越:燕、越,均古国名。

(11)嫋嫋: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12)悠悠:长远深沉。

(13)穷溟:大海。

(14)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

(15)沧洲:海中洲渚。

(16)修竿:长鱼竿。

(17)托:寄托。

(18)些:语气词,楚方言。

(19)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的仙山。

创作背景

《悲清秋赋》写于李白被召入长安前,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赋作于乾元二年(759)。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中说:“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可见他曾到过永州,登过九疑(即苍梧山)。这篇赋就是他登九疑山时所作。

拼音版

bēiqīngqiū

dēngjiǔwàngqīngchuānjiànsānxiāngzhīchányuánshuǐliúhánguīhǎiyúnhéngqiūértiānniǎodàoxiāngzhījīngzhīqiānshí西yángbànguīyìngdǎoméichéngliànmíngyáohǎishàngyuèniànjiāzhīhàodàngmiǎohuái怀yànérwàngyuèhuāluòjiāngqiūfēngniǎoniǎoyōuyōulínqióngmíngyǒuxiàndiàoáocāngzhōuxiūgān竿hóngérzēngyōuguīláirénjiāntuōxiējiāngcǎiyàopéngqiū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