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送友归吴

李泂 〔元代〕 李泂

〔夜行船〕驿路西风冷绣鞍,离情秋色相关。鸿雁啼寒,枫林染泪,撺断旅情无限。

〔风入松〕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苏台景物非虚诞,年前倚榷曾看。野水鸥边萧寺,乱云马首吴山。

〔新水令〕君行那与利名干。纵疏狂柳羁花绊,何曾畏道途难?往日今番,江海上浪游惯。

〔乔牌儿〕剑横腰秋水寒,袍夺目晓霞灿。虹霓胆气冲霄汉,笑谈间人见罕。

〔离亭宴煞〕束装预喜苍头办,分襟无奈骊驹趱。容易去何时重返?见月客窗思,问程村店宿,阻雨山家饭。传情字莫违,买醉金宜散。千古事毋劳吊挽,阖闾墓野花埋,馆娃宫淡烟晚。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夜行船·送友归吴》是元代文学家李泂创作的一套散曲。此曲描绘的是一幅秋日送别图,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衬托出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作者利用散曲套数的层次与容量,对遭际佗傺、黯然归吴的友人百方宽解,慰其伤愁,壮其行色。其表现力与感染力,不在正规的诗体之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夜行船〕驿路西风冷绣鞍,离情秋色相关。鸿雁啼寒,枫林染泪,撺断(2)旅情无限。

大路上秋风把马鞍吹得冰凉,浓重的离绪,惨淡的秋光,都时时牵系在心上。大雁在寒空中阵阵哀唱,枫林转红,像染上了血泪,这一切都激起了旅人的无限惆怅。

〔风入松〕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苏台(3)景物非虚诞,年前倚榷曾看。野水鸥边萧寺(4),乱云马首吴山。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杯酒足以宽释愁肠。何况你将前往的苏州,景物清佳,确实是个好地方,我们年前在船上曾一起纵目观赏。那里的寺院傍临着烟水茫茫,有鸥鹭自在地飞翔;纵马所至,不时可见乱云簇拥着江南的青嶂。

〔新水令〕君行那与利名干。纵疏狂柳羁花绊,何曾畏道途难?往日今番,江海上浪游惯。

你这一行,不存丝毫求取功名的念想。就算疏狂的情性不改,在问柳寻花中耽搁了行程,一路上又会有什么了不起的风浪?你浪迹江湖已成了习惯,像这样的出行,在你以前早已不是第一趟。

〔乔牌儿〕剑横腰秋水寒,袍夺目晓霞灿。虹霓胆气冲霄汉,笑谈间人见罕。

你腰佩宝剑,发出秋水般的寒光,身上的锦袍,像朝霞那样鲜亮。你有远大的气概,冲天的志向,谈笑间就叫人感受到不同寻常。

〔离亭宴煞〕束装预喜苍头(5)办,分襟无奈骊驹(6)趱。容易去何时重返?见月客窗思,问程村店宿,阻雨山家饭。传情字莫违,买醉金宜散。千古事毋劳吊挽,阖闾墓(7)野花埋,馆娃宫(8)淡烟晚。

好在仆人早已把你的行李准备停当,可惜坐骑催着出发,我俩分手在望。自古以来别离容易,不知何时才能重聚一堂?这一去明月会引起你在客途中的思想,你打听前程,借宿村店,逢上大雨,只能在乡民家中把粗茶淡饭品尝。你别忘了经常来信,遇上喝酒的机会,不妨慷慨解囊。那吴王阖闾的坟墓埋湮在野花间,馆娃宫晚烟抹上一派凄凉;这已是千年来无法更改的情状,你不必再为它们把挽歌高唱。

注释

(1)吴:指苏州。

(2)撺断:怂恿,激成。

(3)苏台:姑苏台,在吴县西姑胥山上。此泛指苏州。

(4)萧寺:佛寺。

(5)苍头:仆人。

(6)骊驹:远行的坐骑。古逸诗:“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骊,黑马。趱,赶行。

(7)阖闾墓:在苏州虎丘山上。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

(8)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专造的宫殿,在苏州灵岩山上。

创作背景

该套曲选自明《雍熙乐府》卷十二。这是为送友人回往吴地的家乡所作的。题目是“送友归吴”,那么此时送别双方的心境无非两种:一则荣归故里、心情无比舒畅,或则心情郁结、哀叹事事的艰难,显然在这里李泂表达的是第二种情况。

文学赏析

【夜行船】首支曲,作者便采用铺陈渲染的笔法,勾勒了送别友人时的灰暗场景:西风冷绣鞍、离情秋色、鸿雁啼寒、枫林染泪这些具体描写让读者通过想象可以感受到送别时刻环境的凄苦与寂寞,这为下文详细描述送别双方的心境做好了环境的渲染。【风入松】转而进人对友人的宽慰中: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只能把心中的悲苦融入这一盏盏美酒中,怎奈借酒浇愁愁更愁!作者接着回忆吴地景色的美好“野水鸥边萧寺,乱云马首吴山”--来宽慰友人此时并不愉快的心情。首曲作者勾勒现实环境的凄凉,此曲又渲染即将前往的吴地风景之秀丽,目的就在于希望友人不要过多沉浸在痛苦中,也许到了吴地就柳暗花明了。【新水令】【乔牌儿】对友人进行描写。前支作者以宽广的笔触描写了友人潇洒直爽的豪放性格,后支则用细腻白描的手法勾勒友人帅气潇洒的着装、风流倜傥的行事风格:友人宝剑横腰,身披长袍,目光炯炯,他英气逼人,胆冲霄汉,言谈举止在人群中都少见。作者如此说无非是希望给予友人以勇气与自信,他希望友人面对新的环境不要气馁,不要放弃,而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最后一支【离亭宴煞】回归到对友人的宽慰上。作者设身处地地站在友人的角度考虑,想到归吴的路途遥远艰辛,想到这一分别更不知下次相见是何时。作者叮嘱友人行路务必小心,期待着与友人的早日重逢。作者把自己深切的感情都融人这细致的笔触当中,“容易去何时重返”,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二人的深切情谊。

元曲相比唐诗、宋词最大的特征就是叙事容量的增大,作者不再拘泥于诗词文体的要求,而可以任感情宣泄,可把所叙之事层层递进完整表述出来,也可使感情在支曲之间逐渐得到升华。这首《送友归吴》就充分利用了该文体的长处,即为我们详细描绘了分别的时空场景,又为我们回顾了友人目前所遇的生活瓶颈,更为友人和读者描述了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之美好,最后又在精神上勉励友人不要放弃。叙述层层递进,结构分明。在语言上,既有朴实浅显的语汇,更有华丽绚烂的语言,在写实当中透露着希望,而在对未来的憧憬当中又镌刻着现实的斑斑痕迹。

作者简介

李泂

李泂

元代大臣、文学家

李泂(1274—1334),字溉之,滕州人,性颖悟强记,善作文。经姚燧极力推举,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特授奎章阁学士,参加修纂《经世大典》,著文集《溉之集》。他常以李白自拟,才思敏捷,文笔纵横多变,又善书法,篆隶草真皆精,为世所珍。散曲今仅存下《送友归吴》一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