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郑炼赴襄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首先交代离别的家国背景及个人的孤微身世,再诉说与友人郑炼离别之感伤,最后诗人把时间推向未来,从而寄语友人。该诗时空并驭,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郑炼的依依惜别之情,亦蕴含了杜甫对自身遭际的感喟和对时局国运的殷忧。
戎马交驰(1)际,柴门(2)老病身(3)。
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
把君诗(4)过日(5),念此别惊神(6)。
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
地阔峨眉(7)晚,天高岘首(8)春。
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见。
为于耆旧(9)内,试觅(10)姓庞人(11)。
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1)戎马交驰:宝应元年,史朝义陷营州;羌、浑、奴刺陷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
(2)柴门:指草堂。
(3)老病身:杜甫自况。
(4)把君诗:捧着您的诗章。
(5)过日:打发时光。
(6)惊神:神情不安。
(7)峨眉:山名,在四川I成都市西南方,此指代作者所居的蜀地。
(8)岘首:岘山,在湖北襄阳市东南,此指代郑炼所赴之襄阳。
(9)耆旧:旧交。
(10)觅:寻觅。
(11)姓庞人:指东汉襄阳隐士庞德公。躬耕于岘山,刘表屡邀而不出,后隐居鹿山,采药不返。这里借“觅姓庞人”,既暗示郑炼所赴之地襄阳,又表达了诗人归隐襄阳山中的意愿。
《赠别郑炼赴襄阳》此诗当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诗人已居成都草堂,生活刚刚有所稳定,但整个社会局势仍危机四伏、暗流涌动。该年,郑炼自剑南西川I节度使从事罢归故里襄阳,他与杜甫同籍,杜甫作此诗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