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七绝组诗。该组诗写于金代末年。第一首写蒙古军掳掠金后妃、宗室北去的情景;第二首写蒙古军掠夺摧残文物的情景;第三首写途中所见战后的凄惨景象。全诗笔力厚重,感情深挚,极为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其一】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2),过去旃车(3)似水流。

大路的两旁倒卧着满地的俘囚,经过的毡车就像那滚滚的水流。

红粉(4)哭随回鹘(5)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被俘的妇女啊,呜咽着跟在回鹘的马后,究竟是为谁啊,一步踉跄一回头!

【其二】

其二

随营木佛(6)贱于柴,大乐(7)编钟(8)满市排。

军营里珍奉的木佛价值低贱过于木柴,大乐署流散的编钟摆满在市场上摊卖。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9)

到底抢掠了多少啊,你也就无须细问,那艘艘大船啊,几乎已把汴京整个载来。

【其三】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10)龙沙(11)

森森的白骨纵横交错,遍布在原野如同乱麻;几年来桑梓毁于战火,变成了荒凉的龙沙。

只知河朔(12)生灵(13)尽,破屋疏烟(14)却数家。

只以为河朔的万千生灵已经被屠杀净尽;却不料破屋上炊烟疏淡,竟还剩几户人家!

注释

(1)癸巳:公元1233年。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虏。农历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这三首诗是在北渡黄河时所写。

(2)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绑着的金国俘虏。累:通缧(léi),捆绑囚犯的绳索。

(3)旃车:即毡车,指安有毡蓬的蒙古车。旃(zhān)通毡。

(4)红粉:年轻妇女。

(5)回鹘:即回纥,这里指蒙古。

(6)木佛:木质佛像。

(7)大乐:宋代郊庙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乐曲名称,近代改名为大和,这里使用的是原名。

(8)编钟:乐器名称,即大小成组的钟。佛像、大乐、编钟都是神圣严肃之物。

(9)浑载汴京来:把整个汴京城都载运来了。浑:全,整个。

(10)桑梓:家乡。

(11)龙沙:本指玉门关以西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这里借用为荒芜的地方。

(12)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河:黄河。朔:北方。

(13)生灵:老百姓。

(14)疏烟: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炊烟。

创作背景

蒙古汗国是一个刚由落后部落组成的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但却十分残暴,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据历史记载,肃州(今甘肃酒泉)、西夏京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洋州(今陕西洋县)都遭受过屠城的惨祸。元好问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和人民,在诗中对侵略者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愤怒谴责。

1233年(金天兴二年)农历正月汴京守将降蒙,时任尚书省左司都事七品官的元好问成了蒙军俘虏。先被囚禁在汴京城南的青城,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北渡》三首就是在农历五月三日北渡黄河时所写。

拼音版

guǐyuèsānběisānshǒu

dàopángjiāngmǎnlèiqiúguòzhānchēshuǐliú

hóngfěnsuíhuíwèishuíhuítóu

èr

suíyíngjiàncháiyuèbiānzhōngmǎnshìpái

lüèjūnwènchuánhúnzàibiànjīnglái

sān

báizònghéngluànniánsāngbiànlóngshā

zhǐzhīshuòshēnglíngjìnshūyānquèshùjiā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