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探春

苏轼 〔宋代〕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浪淘沙·探春》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是一首探春词,上阕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下阕以承延手法与上阕呼应,写探春所见的第路景、村景、人的心境。该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坡风流倜傥,激扬文字的勃勃英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2)情。墙头红杏(3)(4)(5)群芳(6)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看春情。城外墙上的红杏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来。而栅栏里的百花尚未发芽,看来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绮陌(7)(8)香尘(9),雪(10)前村。东君(11)用意(12)(13)(14)。料想春光先到处,吹(15)(16)

前面忽然出现一条纤尘洗净的秀丽小路,原来是前村一带雪后初晴。司春之神不辞辛劳,恪尽职守,定然是梅花绽放,向人报告春之来临。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卖花声”。此词双调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2)探春:仕女在正月间游宴郊野,称为探春。

(3)暗:色浓。

(4)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5)槛:花池的围栏。

(6)群芳:各种花草。

(7)绮陌:美丽的道路。

(8)敛:聚集、不扬起。

(9)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10)霁:雨雪停止后转晴。

(11)东君:掌管春天的来去之神。

(12)用意:着意,留心。

(13)辞:推辞。

(14)辛:劳苦。

(15)绽:花蕾开放。

(16)英:花。

创作背景

《浪淘沙·探春》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孔凡礼《苏轼年谱》:“熙宁五年杭州城东探春。”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赴杭州任通判。熙宁五年初春,苏轼到杭州城东郊外探春后作此词。

拼音版

làngtáoshā··tànchūn

zuóchūdōngchéngshìtànchūnqíngqiángtóuhóngxìngànqīngjiànnèiqúnfāngwèizǎohuíchūn

liǎnxiāngchénxuěqiáncūndōngjūnyòngxīnliàoxiǎngchūnguāngxiāndàochùchuīzhànméiyī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