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浪淘沙·探春》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是一首探春词,上阕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下阕以承延手法与上阕呼应,写探春所见的第路景、村景、人的心境。该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坡风流倜傥,激扬文字的勃勃英姿。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2)情。墙头红杏暗(3)如倾(4)。槛(5)内群芳(6)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看春情。城外墙上的红杏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来。而栅栏里的百花尚未发芽,看来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绮陌(7)敛(8)香尘(9),雪霁(10)前村。东君(11)用意(12)不辞(13)辛(14)。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15)梅英(16)。
前面忽然出现一条纤尘洗净的秀丽小路,原来是前村一带雪后初晴。司春之神不辞辛劳,恪尽职守,定然是梅花绽放,向人报告春之来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卖花声”。此词双调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2)探春:仕女在正月间游宴郊野,称为探春。
(3)暗:色浓。
(4)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5)槛:花池的围栏。
(6)群芳:各种花草。
(7)绮陌:美丽的道路。
(8)敛:聚集、不扬起。
(9)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10)霁:雨雪停止后转晴。
(11)东君:掌管春天的来去之神。
(12)用意:着意,留心。
(13)辞:推辞。
(14)辛:劳苦。
(15)绽:花蕾开放。
(16)英:花。
《浪淘沙·探春》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孔凡礼《苏轼年谱》:“熙宁五年杭州城东探春。”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赴杭州任通判。熙宁五年初春,苏轼到杭州城东郊外探春后作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