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江州满塘驿

宋之问 〔唐代〕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寒食江州满塘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侧重于“感物”,着力渲染满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后四句侧重于“思归”,直抒满腹乡愁。全诗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去年上巳洛桥(1)边,今年寒食(2)庐山曲。

去年上巳节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今年却被贬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寒食节。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3)草新绿。

遥想巩县应该是花开满树春意盎然了,而眼中所见唯有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

吴洲春草兰杜(4)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江中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让我触情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

驿骑(5)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明朝骑马上路往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天夜里听闻清猿的悲啼更加使人断肠。

注释

(1)上巳洛桥:上巳: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定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洛桥:指洛阳市天津桥。

(2)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相约于介之推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3)吴洲:江中小洲。江州古属吴地,故称江中小洲为吴洲。

(4)兰杜:兰草和杜若。

(5)驿骑:驿马。

创作背景

景云元年(710),唐睿宗即位,将宋之问等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的人都贬谪发配偏地。《寒食江州满塘驿》此诗就是宋之问前往钦州(今属广西)贬所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所作。

文学赏析

《寒食江州满塘驿》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去年上巳节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情。

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这里的“故乡”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末二句“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诗人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这个结尾表达了诗人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作者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

唐代诗人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