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为念的贤德,于颂扬中表达出苏轼对友人的体贴和宽慰;下片写苏轼自己希望归退田园,在意念上紧承上文,说明赵晦之丢官并非不幸,仍是慰勉友人。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融入散文句法而不落痕迹,表达了苏轼对友人体贴慰勉的情意。
贤哉令尹(4),三仕已之无喜愠(5)。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6)缙绅(7)。
贤明的县令啊,你的心情不为出仕和去职而改变,心胸如此开阔,令人敬佩。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污士林。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8)无觅处。归去来兮(9),待有良田是几时。
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就是不知道要等到何时啊。
(1)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东武:这里指密州高密县。后魏置高密郡,治所在高密(见《一统志》)。
(3)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
(4)令尹:春秋时称楚国执政者,后世也用来称知县。
(5)三仕已之无喜愠:出自《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6)玷:沾辱,自谦之词。
(7)缙绅:本指官员的装束,即将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间的大带子上,借作官员的代称。
(8)二顷良田:典出《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9)归去来兮:归去吧。来,语助词。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当时东武令赵昶(字晦之)罢官归海州,苏轼作词以赠别。傅干《注坡词》卷九词题:“送东武令赵晦之失官归海州。”孔凡礼《苏轼年谱》:“熙宁八年。”
此词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苏轼这样措辞,表达了苏轼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后两句转到说苏轼自己,很有点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的意思。这是苏轼的谦虚,而苏轼对赵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见于言外了。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苏秦传》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无觅处”,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出仕与归田相比,苏轼此时企图选择的还是归田,“不如归去”。然而说是归田,却是无田。这下,苏轼不知道怎么办,在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这样写,表现了苏轼在出处之间徘徊的人生态度,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层淡化赵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罢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当时情境下,这是最得体也最有效的宽慰之辞。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对友人体贴慰勉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