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苏轼 〔宋代〕 苏轼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为念的贤德,于颂扬中表达出苏轼对友人的体贴和宽慰;下片写苏轼自己希望归退田园,在意念上紧承上文,说明赵晦之丢官并非不幸,仍是慰勉友人。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融入散文句法而不落痕迹,表达了苏轼对友人体贴慰勉的情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贤哉令尹(4)三仕已之无喜愠(5)。我独何人,犹把虚名(6)缙绅(7)

贤明的县令啊,你的心情不为出仕和去职而改变,心胸如此开阔,令人敬佩。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污士林。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8)无觅处。归去来兮(9),待有良田是几时。

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就是不知道要等到何时啊。

注释

(1)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东武:这里指密州高密县。后魏置高密郡,治所在高密(见《一统志》)。

(3)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

(4)令尹:春秋时称楚国执政者,后世也用来称知县。

(5)三仕已之无喜愠:出自《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6)玷:沾辱,自谦之词。

(7)缙绅:本指官员的装束,即将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间的大带子上,借作官员的代称。

(8)二顷良田:典出《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9)归去来兮:归去吧。来,语助词。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当时东武令赵昶(字晦之)罢官归海州,苏轼作词以赠别。傅干《注坡词》卷九词题:“送东武令赵晦之失官归海州。”孔凡礼《苏轼年谱》:“熙宁八年。”

拼音版

jiǎnlánhuā··sòngdōnglìngzhàohuìzhī

xiánzāilìngyǐnsānshìzhīyùnrényóumíngdiànjìnshēn

guīèrqǐngliángtiánchùguīláidàiyǒuliángtiánshìshí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