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写山下所见山寺,僧人寥寥,山园路高;颔联写山寺禅院景象,石竹丛里麝香安眠,金桃挂枝鹦鹉轻啄;颈联和尾联写登上山寺所见所感,山脚乱水,山上窟龛;重阁晚望,历历在目。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描写登麦积山所见景色,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雕刻涂饰的痕迹。声律谐美,对仗整齐。山势形状,崖龛构造,花鸟动静,宛然在目。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1)高。
荒凉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盘愈高。
麝香(2)眠石竹(3),鹦鹉啄金桃(4)。
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
乱水(5)通人过,悬崖置屋牢(6)。
乱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过,悬崖上建构的屋宇十分牢靠。
上方(7)重阁晚,百里见秋毫(8)。
登上山顶的高阁天色已晚,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1)细路:登山小路。
(2)麝香:鹿属。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阴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气极浓,因名香麝。
(3)石竹:属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丛生有节,高一二尺,夏日开花,色有深红、浅红、白色等。
(4)金桃:即黄桃。
(5)乱水:山中泉水,纵横乱流,可涉足而过的叫乱水。水一作“石”。
(6)悬崖置屋牢:指麦积山上房舍。
(7)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顶。
(8)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之物。秋一作“纤”。
《山寺》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乾元二年七月,由东都洛阳前往华州出任司功参军的诗人杜甫,因为途中目睹百姓的苦难、官吏的残暴,而自己又位卑言轻,无法实现政治抱负而苦闷不已。恰逢长安时的好友赞公在秦州来信称东柯谷西枝村美景,杜甫便毅然弃官,携全家经陇县、张家川、清水来到秦州西枝村,暂寄居于他的远房侄儿杜佑家,并打算在这修建几间草庐,以安度晚年。尽管生活艰难,但杜甫依然喜欢寻踪古迹、拜访朋友,《山寺》就是诗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游览参观麦积山后乘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