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母》是清代诗人汪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诗人与母亲分别的前夜不能入眠,母子促膝长谈;后两句写诗人设想与母亲分别后的境况,生发出无限感慨,表现了母子之间的骨肉情深和分离之痛。全诗纯用白描手法,寓情于景,同时虚实相生,使别离的愁绪从现实中升华得更为强烈,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细雨(1)春灯夜欲分(2),白头闲(3)坐话艰辛(4)。
马上就到半夜了,屋里还点着灯,窗外下着绵绵不断的春雨。白发的老母亲静静地坐在那里,心情沉重地说着生活的艰辛。
出门便是天涯别(5),明日思亲梦里人(6)。
明天一出家门,从此便是遥远漫长的旅途,以后只能在梦里见到亲人了。
(1)细雨:指春雨。
(2)夜欲分:快到半夜时。
(3)白头闲:白头:指诗人的母亲。闲:静,这里指心情沉重。
(4)话艰辛:诉说生活的艰辛。
(5)天涯别:指遥远漫长的旅途。一作“天涯路”。
(6)亲梦里人:亲:这里指母亲。梦里人:在梦中见到的人。
《别母》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也就是汪中省试落第后的第三年。据汪喜孙《容甫先生年谱》,他这时正在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太守沈业富处入幕,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离乡背井、俯仰因人的幕客生涯,当然不是自视颇高的汪中心甘情愿地乐就的,何况扬州家里还有一位历尽艰辛把他抚养成人的老母。这年春天再度离家时,他写了这首诗。
《别母》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母亲分别的前夜,母子促膝交谈,夜不能眠的情景,表达了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此诗与汪中的其他诗作一样,充满感伤情调,情绪颇为沉重。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雨夜不眠图:时间临近午夜,万籁俱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无边的黑暗中只有一个窗口还亮着微弱的灯光。白发的母亲和即将远游的儿子在灯下促膝而坐,母亲低声向儿子诉说着生活的艰辛。镜头聚焦在诗人远行、母子深夜话别的一个细节上,主题沉重,情调感伤。一方面,诗人即将离家远行,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骨肉分离,在凄清的雨夜,不禁悲从中来,难以入眠;另一方面,白发老母对儿子远游在外忧心忡忡,有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永远是母亲心中最深最重的牵挂,母亲对儿子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反复地叮嘱着儿子,只恨长夜太短,不能把所有的知心话都说完。诗人描写母子分离前夜促膝谈心的情景,以“细雨”“春灯”“长夜”烘托出离别前的感伤气氛,背景凄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前两句诗低沉阴郁的格调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诗的后两句写诗人想象与母亲分别后的情景和境遇,无限感慨与伤怀:天一亮,自己出了家门,即将开始千里之行,就要与老母天各一方了。天涯孤旅,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归来的日子遥遥无期。明日不知投宿何处,想念家中的白发老母,也只能在梦里相见了。老母亲的心中也有相同的感慨。如果诗的前两句只是因离别而心情阴郁沉重的话,诗的后两句则表达出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使阴郁沉重的心情发展为骨肉分离的悲伤。悬想别后的孤独凄凉,目睹眼前的母子情深,旁观者也要为之潸然泪下了。
《别母》这首诗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虚实相生,先写现实中与母亲的彻夜长谈,再写想象中与母亲别离后的境遇,使别离的愁绪从现实中升华得更为强烈,让人感受到骨肉分离的真切的悲伤。全诗语言朴素,情调低沉阴郁,读罢悲从中来,久久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