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杜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饭颗山头(3)逢杜甫(2),顶戴笠子(4)日卓午(5)。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借问(6)别来(7)太瘦生(8),总为从前(9)作诗苦。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1)戏赠:意思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间的真情实话。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3)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或“饭颗山顶”。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一说为杜甫家洛阳南的陆浑山庄途径的"饭坡"(今河南嵩县陆浑水库西南) 一说为兖州城北石马村后的土岗甑山。
(4)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5)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卓,一作“草”。
(6)借问:请问的意思。
(7)别来:一作“因何”或“新来”。太
(8)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9)总为从前:一作“只为从来”。总为,怕是为了。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至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们交往密切,曾同游齐鲁,此后虽难相见,但仍相互关心、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