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四十九俱非,楼上行藏与愿违。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
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
《乙未元日用前韵书怀今年五十矣》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叹老嗟衰否定以往种种,而今知足不辱但求归隐田园作以颓唐描写,婉曲地抒发了诗人事与愿违、壮志空许的愤懑之情。全诗用典虽多,但语言上不失清圆流利。
浮生(3)四十九俱非(4),楼上行藏(6)(5)与愿违。
人到五十,方知虚度了四十九年,空怀壮志,事事违背自己的心愿。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7)但当归(8)。
人生纵有百年,如今却也过半,别无良策可行,唯有归隐田园。
定(9)中久已安心竟(10),饱外何须食肉飞(11)?
犹如坐禅入定,我的心境久已安闲恬静,此生但求温饱,求什么名利路上的飞腾。
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13)依稀。
倘得一山一水度过余生,任它还乡曲调依稀可闻。
(1)乙未元日:即淳熙二年(1175)正月初一日,时诗人整五十岁。
(2)前韵:指《甲午除夜犹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宿燕山会同馆兄弟南北万里感怅成诗》诗,用非、违、归、飞、稀为韵。
(3)浮生:人生。按老庄思想看来,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人遂称人生为浮生。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消极的看法。
(4)四十九俱非:回顾四十九年,一切皆非。语出《淮南子·原道》:“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后人常套用此语以自叹往昔。
(5)楼上行藏:指远大的抱负。事见《三国志·陈登传》:许汜见陈登,陈使许卧下床,而自卧大床。许汜诉于刘备。刘备批评许汜说,你不顾国家大事,只为个人打算,难怪陈登如此待你。“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
(6)行藏:行止,旧指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7)三策:汉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武帝赏识,任为江都相。后被人用为经世良谋的典故。
(8)归:归隐。
(9)定:入定,佛家用语。僧人静坐敛心,不生杂念,使心定于一处,称“入定”。
(10)竟:同“镜”。
(11)饱外何须食肉飞:语出《三国志·陈登传》,曹操批评吕布说:“饥则为用,饱则扬去。”诗人化用此语,而自出新意。
(12)一丘一壑:犹言一山一水,谓隐者所居之处,也含有寄情山水之意。《汉书·叙传》:“若夫严子者……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13)尽:此处有听任之意。
淳熙元年(1174)除夕,诗人写了一首七律,题为《甲午除夜犹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宿燕山会同馆兄弟南北万里感怅成诗》,用非、违、归、飞、稀为韵。第二天(即乙未元日),诗人依前首韵脚,写了《乙未元日用前韵书怀今年五十矣》这首七律。
“浮生四十九俱非,楼上行藏与愿违。”首联因元日而行年五十抒感。出句用“伯玉知非”典;对句“楼上”用《三国志》刘备责许汜语。该联全用典,诗人慨叹自己年届五十,过去四十九年但觉虚度。平生抱负,原很远大,如今检点一下行止,却深感事与愿违。所谓“四十九俱非”,是牢骚语。“知非”是婉辞,“违愿”才是实质。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颔联分承一、二,抒写年老当归的感喟,说人生纵有百年之寿,自己如今已过了一半;既然在为人处世方面别无周到的良策,就只能是及早归隐了。所谓“别无三策”,是自嘲没有治国良方,语中颇含牢骚。所谓“但当归”,也就是迫于环境,不得不归了。
“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颈联化用曹操评吕布语:“饥则为用,饱则扬去”,而另出新意。这表面上是表明诗人自己知足不辱,实际上却含有不得已的苦衷。说“久已安心竟”,正透露出未能真正忘情。这一联造语新颖,富于理趣。
“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尾联承上“当归”之意与知足之旨,说假如自己能有一丘一壑可以归隐,那么,依稀的还乡曲调尽奏无妨。言下之意是,既无归隐之处,听到还乡曲调,难免惆怅。
纪昀评这首诗道:“纯作宋调,语自清圆,虽不免于薄。”所谓“宋调”,有生涩瘦硬与圆熟平滑二种。该诗,接近于后一种,清新流利,是其所长,浅易滑熟,是其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