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过文登营》是明朝戚继光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该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
冉冉(1)双幡(2)度海涯(3),晓烟(4)低护(5)野人家(6)。
缓缓的双幡船送我来到海边,清晨的雾霭低低地迷漫川原。
谁将(7)春色来残堞(8),独有天风(9)送短笳(10)。
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
水落尚存秦代石(11),潮来不见汉时槎(13)。
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
遥知百国(14)微茫外(15),未敢(16)忘危(17)负岁华(18)。
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
(1)冉冉:渐渐行进貌。
(2)双幡:幡本义旗帜,这里双幡指挂着两片风帆的船只。
(3)海涯:海边。
(4)晓烟:早晨的烟气。
(5)低护:犹言笼罩着。
(6)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
(7)将:携带。
(8)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
(9)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10)短笳:一种军中乐器。
(11)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
(12)楂:同“槎”,水中浮木。
(13)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槎(chá):木筏。
(14)百国:古有百济国在辽东之东,今朝鲜地,这里指日本。
(15)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
(16)未敢:不敢。
(17)忘危:忘掉危险。
(18)岁华:年华,时光,年岁。
《过文登营》这首七律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的。当时作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