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二子乘舟

诗经 〔先秦〕 诗经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邶风·二子乘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一次发生在河边的送别。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语言质朴自然,情感鲜明强烈。上下章景象相同、地点相同,而情感却由浅到深:正因为有了这种回环复沓的手法,使诗意显得更加蕴蓄深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二子(2)乘舟,泛泛(3)(4)愿言(5)思子,中心(6)养养(7)

两人乘一叶孤舟,渐渐向远处漂流。深深思念你们俩,我心中充满忧愁。

二子乘舟,泛泛其(8)。愿言思子,不瑕(9)(10)

两人乘一叶小船,渐渐地越行越远。深深思念你们俩,愿你们顺利平安。

注释

(1)邶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2)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一说指诗人的两个朋友。

(3)泛泛:飘荡貌。

(4)景:通“憬”,远行貌。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5)愿言:愿:思念貌。言:通“焉”。

(6)中心:心中。

(7)养养:忧思不安的样子。养,一说通“恙”。

(8)逝:往,去。

(9)不瑕:不至于。一说瑕通“遐”,远。

(10)害:祸患。一说害通“曷”,何。

创作背景

《邶风·二子乘舟》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急、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二子”是指卫国公子晋的两个儿子伋和寿。他们为兄弟情谊,争先赴死。卫国人感其精神,就编写了这首诗。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

拼音版

bèifēng··èrchéngzhōu

èrchéngzhōufànfànjǐngyuànyánzhōngxīnyǎngyǎng

èrchéngzhōufànfànshìyuànyánxiáyǒuhài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