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

朱服 〔宋代〕 朱服

平湖压郡境,血食等灵媪。

岂无升斗水,活此车中薧。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巢湖》是北宋诗人朱服创作的一首描绘巢湖美景的诗歌。诗歌通过描绘巢湖的美景和重要性,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平湖压郡境,血食等灵媪。

广阔的巢湖如同一面平湖,稳稳地坐落在郡城的边界上,仿佛是一座天然的屏障。巢湖被视为如同接受血食供奉的灵验老妪(神灵),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祭祀。

岂无升斗水,活此车中薧。

怎能说巢湖里没有哪怕只是一升一斗的水呢?(巢湖的水)滋养着这片土地,让车中装载的(可能是农作物或其他物资)得以生长、存活。

创作背景

朱服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重视文化的时代。巢湖作为他生活地区的重要自然景观,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描绘巢湖的美景和重要性,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北宋时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文学赏析

《巢湖》作为北宋诗人朱服的一首佳作,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巢湖的自然美景及其对周边地区的重要影响。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

平湖压郡境:

诗句以“平湖”形容巢湖,凸显其水面广阔、平静如镜的特点。

“压郡境”则形象地描绘了巢湖对于周边郡县的壮阔景象,仿佛一座天然的屏障,给人以稳重、宏伟之感。

血食等灵媪:

“血食”一词在此处可能寓意着巢湖如同接受供奉的神灵,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祭祀。

“灵媪”则赋予巢湖以女性的温柔与神秘,将其比作一位慈祥的老妪,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岂无升斗水,活此车中薧:

这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巢湖之水对于周边地区生计的重要性。

“升斗水”虽少,但足以滋养“车中薧”(此处可能泛指农作物或其他生活物资),展现了巢湖对于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贡献。

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诗人通过描绘巢湖的自然美景和其对周边地区的重要影响,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巢湖作为自然景观的代表,其壮阔与神秘激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无限敬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歌中流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巢湖不仅滋养着周边的土地和人民,也象征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诗人通过巢湖这一自然景观,传递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生动的意象与简洁的语言:

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将巢湖的美景和重要性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平湖压郡境”中的“压”字,形象地描绘了巢湖对于周边地区的壮阔景象;“血食等灵媪”中的“灵媪”则赋予了巢湖以神秘和崇高的地位。

反问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歌中反问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如“岂无升斗水,活此车中薧”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巢湖之水的重要性。

同时,诗歌中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巢湖的壮阔与周边地区的生计进行对比,凸显了巢湖对于当地人民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巢湖》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歌作品。诗人朱服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巢湖的自然美景及其对周边地区的重要影响。同时,诗歌也传递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这首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朱服

朱服

宋代诗人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熙宁六年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朝,加集贤殿编修,知广州,黜,知袁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安置,卒。《宋史》有传。词仅存《渔家傲》一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