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二首·其一

李峤 〔唐代〕 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中秋月》是唐代诗人李峤(一说张乔)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这是抒写诗人由中秋望月而产生的思考的两首小诗,第一首诗想象常年东风吹拂的月中丹桂在其生长过程中没有伸出月轮之外的枝条,借民间传说表现对月宫温舒生活的向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盈缺(1)青冥(2)外,东风(3)万古(4)吹。

月亮在青天外有圆有缺,任凭东风常年吹拂。

何人种丹桂(5),不长出轮枝(6)

谁在月中种了桂树,不见树枝长出月轮之外?

注释

(1)盈缺:月圆为盈,月亏为缺。此指月亮。

(2)青冥:青天。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3)东风:春风。

(4)万古:万是虚指,极言其久。

(5)何人种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丹桂,桂的一种。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6)出轮枝:谓枝干长出月轮之外。轮,指月亮。仲秋月圆圆如轮,故称。

创作背景

《中秋月二首》在《全唐诗》卷六三九张乔名下复出,题为《对月二首》。以风格判断,作者当为李峤。此诗无编年,从诗中使用“寒空”、“雨兼风”等清冷沉闷的字眼来看,可能作于作者被贬滁州之时。悲愤出真诗,此诗借月言理很可能与作者联想到自己“昨天日出今朝雨”的仕途遭际有关。

文学赏析

《中秋月二首》这是抒写诗人由中秋望月而产生的思考的两首小诗。出语平实,明白如话,以疑问句式发人深思是其显著特点。第一首诗中,诗人面对中秋明月,没有歌颂它的清澈明亮,也没有徒发“月圆”而“人不团圆”的人生感慨,而是将其思想的触角伸向大自然的波谲云诡,希图从中探究其个中变化的深层奥秘。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而这也就决定了这首诗不同凡响的艺术风格。

首句写月亮所处空间位置及其盈缺变化,诗人由眼前中秋月的盈满圆朗追想到此前和此后月亮的残缺损亏。而这种“盈缺”变化竟能发生在远不可测的“青天”之外,究竟是受什么力量所驱使,这一问题既使诗人高度兴奋,也使其深深的苦闷。次句紧承首句,通过对青空之外月亮图像的直观,诗人相信“东风”一定永远不停地在那里吹拂着,因为诗人分明看到一树粗大的丹桂长年不衰,枝繁叶茂,一直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奇特而丰富的想象。

三、四两句顺接前文,诗人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想象发问:是哪个人种植的丹桂,为什么它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伸出月轮外面的枝条?这一疑难问题的提出,其参照系便是诗人生活其中的人世间,这是诗人生活阅历中所从未见过的奇观。虽然无法猜测诗人对当时社会是否有一种不满情绪,但观其通过两种景观的对照将月宫生活写得美妙动人,其向往月宫温舒生活的意向显而易见。传说月宫中长有丹桂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诗人将其坐实后又通过自身人生经验的积极参与对其进行新的探寻索解,这无疑会增加诗的神妙色彩。

作者简介

李峤

李峤(文章四友)

唐朝宰相

李峤(约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中进士,调安定尉,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玄宗即位,贬为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诗与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有辑本《李峤集》,《全唐诗》录其诗5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