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宋代诗人吕本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申明读书乃为年纪老迈、无事可做时的“余业”,而且读书没用;颔联说读书勤勤苦苦,孜孜不倦,夜深人静,唯有虫鸣为伴,白日读书,只闻鸡号之声,体现出作者无聊的心态;颈联说不读书的好处,可以静下来修身养性并减少疾病,闲散时还可以外出遨游,何等清闲自在。尾联又自嘲自责,何苦自找苦吃点灯熬油地受折磨。全诗看似自嘲强作宽解,其实都是反话,从这种喟叹与哀怨中,隐约可见诗人胸中蕴藏着不甘终老林下而仍想为国效力的壮志。
老去有馀业,读书空作劳(1)。
老年读书成业余,读书也是空操劳。
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2)。
半夜常听虫悲鸣,正午又闻鸡乱叫。
久静能忘病,因行(3)得出遨(4)。
心静能够少疾病,闲散出游更逍遥。
胡为良自苦,膏火(5)自煎熬。
为何自己找苦吃,油灯夜读受煎熬。
(1)空作劳:白白操劳,没有用处。
(2)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时、每,都是经常的意思。
(3)因行:即因循、闲散的意思。
(4)遨:远游。
(5)膏火:油灯。膏,油脂。
《读书》这首诗当作于高宗绍兴八年(1138),作者因触怒权奸秦桧而被降职以后。时作者已年过半百,挑灯苦读至更深夜阑之际,不禁感到头昏眼花、腰酸手软。伴着微弱的孤灯,漫卷手中的诗书,一股苦涩悲怆的滋味随着倦意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心中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