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周邦彦 〔宋代〕 周邦彦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小女孩们的天真烂漫和活泼笑闹;下片写出她们备受管束、内心悲伤,女孩们的生活冷暖实际上丝毫不被关心。这首词将多个画面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对比强烈,读之令人怜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2)桐花(3)两鬓垂(4)小妆(5)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6)(7)蜂儿。

小女孩们争着嚷着摘下桐花插在垂着的两鬓上,稍饰打扮便在清池边摆弄自己的身影。她们还没穿好鞋子,就踩着袜子蹦出门帘追逐蜜蜂。

跳脱(8)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9)四弦悲。夜寒谁肯(10)春衣。

佩戴的金手镯压得她们手腕很沉重,琵琶四弦拨出悲伤的音律。晚上寒冷时谁肯为她们裁制春衣呢?

注释

(1)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挽:攀引、牵拉。

(3)桐花:桐树开的花。

(4)两鬓垂:古代未成年女子不挽发髫,两边鬓发下垂。

(5)小妆:稍稍打扮。

(6)踏袜:打着袜角,还没来得及穿鞋。

(7)趁:追逐。

(8)跳脱:又称“条脱”,手镯。

(9)拨尽:弹奏。

(10)剪:裁制。

创作背景

相传周邦彦在汴京当太学生的时候,见到一群年幼的歌女,她们本是天真活泼的年龄,却被送进坊曲(唐宋时的青楼),强使学艺,不得自由。周邦彦对她们不幸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同情,于是作了《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这首词。

文学赏析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这首词写一群天真烂漫的小歌女,其活泼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有趣。词的上片三句似电影中三个画面。首句“争挽桐花两鬓垂”,点出她们的年龄和活泼。古代孩童不束发,两鬓下垂,可见是一些小小女孩儿。她们在树下争着闹着,将桐花摘下来,插到自己的鬓发上。次句“小妆弄影照清池”,写年龄虽幼小,已经很爱美了。她们插好花稍稍打扮后,纷纷跑到清池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倩影。一个“弄”字,活现出装模作样、顾影自怜的可爱相。她们不仅爱美,还十分顽皮淘气。“出帘踏袜趁蜂儿”是有趣的一笔,她们为了追逐一只小小的蜜蜂儿,只打着袜脚,来不及穿鞋,就掀开帘子蹦跳出去了。以上写她们平时是爱美、爱玩的天真无邪小小孩子。上片没有写明她们的身份,但从下片可看到这是一群被送到坊曲强使学艺的小女孩儿。

过片两句“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写她们一本正经练艺时的情况:此时坊曲主人给她们戴上饰物。那用金子镶嵌的手镯带在两只手腕上感到沉重。这“重”字语义双关,既是手上沉重,也是心中沉重。琵琶弹尽一曲悲哀声调,“悲”字也是双关,既是曲调之悲,也是女孩儿们内心的悲伤。结句“岁寒谁肯剪春衣?”这轻轻一点,实是重重一笔,该词的主旨终于显示出来。岁暮了,春天来临,究竟有谁肯为这群女小孩儿添制春衣呢?意思是,根本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们的生活。

下片的写法,特别符合《浣溪沙》这词调格律的要求。按《浣溪沙》作法,上下片各七字三句,分两句一组,一句一组。这一句一组是很重要的,要用力才能收住。结句“夜寒谁肯剪春衣”,正是全词的重心所在,点出了词人的创作意图,表达了词人对小女孩们的怜惜之情。

作者简介

周邦彦

周邦彦

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