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
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栏杆犯斗牛。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
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是南宋诗人刘仙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说快目楼之高,和登楼以后所产生的心胸开阔、豪气充溢的感觉;颔联由“百尺楼”生出,极具想像力;颈联与“眼高四海”相承,境界深远,然而有迷茫苍凉之感;尾联由视线触及淮山,引出沦陷的中原,与上联相应,同时回抱首联。全诗含有爱国的情意,外豪放而内实深沉。
天上张公(1)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
这是天上玉皇大帝的高楼,登上它眺望天下,顿使人壮气横胸、眼界高远。
只愁笑语惊阊阖(2),不管栏杆犯斗牛。
游人谈笑风生,只怕惊动天宫,却不管高耸的栏杆直插云端。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
远远望去,天水相接,一叶钓舟起伏沉浮、若隐若现;万里秋风,透过貂裘,浸人肌骨,使人心寒。
面前不着淮山(3)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假如不是横耳的淮南山脉挡住了视野,那么就能直接望见辽阔的中原。
(1)天上张公:此指张栋。
(2)阊阖:天门。
(3)淮山:淮南的山。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此诗当作于顺昌被刘锜收复(1140年)之后,而又于宋金和议(1164年)以淮河为界割让出去之前。隆兴二年(1164年)的和议,把淮河以北的广阔土地拱手奉送给了金人,从此中原被淮河隔绝,视之虽近,却难以跨越一步。诗人盼望恢复中原,有感而作。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首联以饱挟风雨之笔写出了楼的巍峨形势,可以睥睨四海,使人壮气横溢。为下边的具体抒写作了铺垫。这两句豪壮语看似自然浑成,一挥而就,实防上得来是很艰辛的。古代相传,玉皇大帝也姓张,如南朝诗人徐陵诗说:“由来张姓本连天”。“天上张公”四字不仅切张仲隆之姓,也切天帝之姓,可以说是妙语双关。“百尺楼”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转引刘备对许汜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下句里的“横秋”也是有来历的最早见于孔稚珪《北山移文》“霜气横秋”,黄庭坚《次韵徳孺五丈惠贶秋字之句》诗:“老来忠义气横秋”。黄庭坚是刘仙伦的乡贤,诗人的诗句很可能是直接从黄句化出。诗人把几个典故、几句前入的诗融合成体气浑厚寓意深刻的两句诗,而亳无饾饤之痕,这种锤炼之功是很惊人的,高出于一般江西派诗人之上。
颔联,下句里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按照古代分野,吴地属于斗、牛之墟,即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诸省地。这两句诗承起联突出写楼的高峻,们在上边游骋怀,谈笑风生,只恐惊动了天宫,却不管楼的栏干的直冲霄汉。上句虚写,下句实写。“愁”字活写出人们对楼的高峻感到惊奇的欢乐心理。这种兴会淋漓的描写目的是为末两句蓄势。
颈联再从视觉上、感觉上写楼的高峻。远远望去,天水相连,叶钓艇,隐现其间;万里长风,透过貂裘浸人肌骨,高处不胜寒。再作夸张描写,为末两句蓄势。
尾联陡转,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当时末金以淮河为界,准南的高山并不多,即使有些比较高的山,怎么也高不过诗里所写的“眼高四海”、栏干直冲斗牛的快目楼。淮山之所以会成为楼上远望的障碍,并不是淮山造成的,而是人为的政治因素造成的: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主持的对金的和议,把淮河以北的广阔士地拱手奉于金人,从此中原被隔绝难跨淮河一步视之虽近而邈若山河。诗情波涧,奔腾而下到这里就象巨流到了悬屋一样,一跌千丈,使登楼的人们顿时清醒过来:楼再高也望不到中原。诗人的盼望恢复之情和对快目楼主入的箴讽之义,从这两句里婉转地表现出来戛然而止,使入唏嘘感叹,回味不尽,也使全诗放出光彩。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此诗不是—般留连风景之作,而是深含着爱国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