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秋兴

苏轼 〔宋代〕 苏轼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评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谒金门·秋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抒怀词。上片写景,“秋池阁”的秋色;下片抒情,写秋兴。全词以景起兴,即景生情,引出了词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秋池阁(1),风傍晓(2)庭帘幕。霜叶未(3)吹未落,(4)惊鸦喜鹊。

在秋池阁旁,风伴随着晨光吹开了庭院的窗簾。霜打过的树葉没有凋枯,风吹也不落下,却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5)与世人疏略(6)。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7)闲处(8)

嘲笑虚名和薄情,这些几乎与世人隔离起来。我的一片懒心可不思世事,一双懒脚可不奔波人情,好让它们闲置起来。

注释

(1)秋池阁:秋天的花园楼阁。

(2)傍晓:傍:伴随。晓:晨光。并作动词用,有破晓之意。

(3)衰:凋枯。

(4)半:量词,这里引伸为微微。

(5)似:好似,几乎。

(6)疏略:疏远,忘却,不往来。

(7)好教:好使。

(8)著:置放。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秋,是时,东坡在杭州通守任上。与《谒金门·秋夜》一样,此词系东坡与人酬赠之作。

评析

上片,写「秋池阁」的秋色。「风傍晓庭簾幕」,说晨风吹进庭院,掀开「簾幕」,给「秋池阁」这一类似宫廷园林带来了朝气。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一个画面。一个「傍」字,把晨风的清新味反映出来了。「霜葉未衰吹未落」,说「霜葉」还未枯萎,即使晨风吹它,它仍然挂在枝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二个画面。两个「未」字,把「霜葉」的生命力衬托出来了。「半惊鸦喜鹊」,说晨风发出嗖嗖声,吹动簾幕,也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三个画面。一个「半」字,把乌鸦、喜鹊与人的和谐传达出来了。

下片,正面写秋兴。正是秋池阁霜天景色激起了词人的秋兴。「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意在嘲笑浮名薄情。词人此时还不到四十岁,初入仕途,大有一番雄心壮志。然而,他面对着的是:自然界呈现一派恬淡和谐的大好秋光,可官场上却充满了谗诽、排挤的血雨腥风。他不禁发出嘲弄:那名利似浮云,那情意似薄纸,有何追逐的价值,因为追名逐利,人情冷漠,导致「与世人疏略」的窘境。可谓阅尽人间秋色,于词人这位通判来说,只有走累于文字,「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这种得过且过的无奈的道路。词人还多了一颗「懒心」,一颗「懒心」,不去想它什么皇务;一双「懒脚」,也不去奔走什么政事。就让心和脚「闲处著」。嘲笑之言,入木三分。然而,与上片的那种欲寻永葆不衰的秋色的心愿相比,词人显然心头浮起与他「致君尧舜」,「奋厉有当世志」的豪情极不相符的消极心绪了,或许还潜藏着隐退而求恬淡生活的陶情。

全词,以秋色起兴,引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心灰意懒,无情嘲弄。上片写景,园中景色宜人;下片议政,现实灰暗,嘲笑任意。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