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五言古诗。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浩瀚的长江的气势及大禹治水的功绩。第二部分由写长江转到写洞庭、青草二湖湖水侵蚀农田,造成“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的情况。第三部分写作者希望大禹“复生”,通过兴修水利,实现“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的愿望。这首诗巧用比兴,全诗想象奇特,气格豪迈,笔力雄健,一气呵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江从西南流来,日日夜夜地吼叫。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后浪遭赶蓿前浪,奔过凿好的水道。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几千年没有壅塞溃央,老百姓没有淹在水中。

不尔(2)民为鱼(3),大哉禹之绩。

要不然人民都会变成鱼鳖,伟大啊,大禹治水的功勋!

导岷(4)既艰远,距海无咫尺(5)

老远地疏导岷江,眼看要通到东海。

胡为(6)(7)功,余水斯委积。

为什么没有完工,余水在这里聚汇?

洞庭与青草(8),大小两相敌。

洞庭和青草两湖,气势一样的雄伟。

混合万丈深,淼茫(9)千里白。

渺渺万丈的深渊,茫茫千里的大水。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10)

每年的夏秋两季,仿佛要吞没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永族的窟穴越多,农民的土地越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连我都感到惋惜,大禹岂没有遗憾!

(11)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不知是什么原因,凭遗迹寻找答案。

疑此(12)人顽,恃险不终役。

也许是苗民反抗,不肯把任务赶完。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犬禹也没有办法,才留下这种祸患?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水流在天地中间,就象人身的血管。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14)

凝滞了便长脓疮,要治疗就得针砭。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15)

怎能使大禹复活,掌握治水的大权。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手提着倚天长剑,再一次亲临指点!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引水象剪破薄纸,央壅象撕裂绸帛。

渗作膏腴田(16),踏平鱼鳖宅。

淤出肥沃的田地,踏平鱼鳖的窟宅。

龙宫变闾里(17),水府生禾麦。

把龙宫变成村庄,让水府生长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18)

白增加百万户口,记入政府的表册。

注释

(1)元旦夕:不分早晚。

(2)不尔:要不是这样的话。

(3)民为鱼:比喻人民被淹在水里。《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

(4)导岷:疏导岷江。《尚书·禹贡》里说:“岷山导江。”岷山主峰在四川松潘县西北,岷江发源于此,流经灌县、成都、眉山、乐山等地,至宜宾入长江。相传大禹疏导长江,从岷江开始。

(5)距海无咫尺:从洞庭湖到达东海已不很远。咫,周代的八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6)胡为:为什么。

(7)讫:完结。

(8)洞庭与青草:两个湖名。青草湖向来与洞庭湖并称,青草在南,洞庭在北,中有沙洲间隔,在今湖南省岳阳县境内。

(9)淼茫:形容水大,一望无际。

(10)七泽:相传楚有七泽,云梦泽是其中之一。这里说“吞七泽”,是极力形容水势浩大。

(11)邈:远。

(12)苗:种族名,古有“三苗”、“有苗”之称。

(13)疽疵:疮瘤一类的疾病。

(14)针石:这里指用石针刺治疮瘤,即“针砭”疗法。

(15)水官伯:水官之长。

(16)渗作膏腴田:指大水排除后,残水透人土中,成为肥沃田地。

(17)闾里:乡里

(18)司徒籍:司徒,古代管全国土地、户口、物产、财赋的官。在唐代,就是“户部”。

创作背景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在长安接受了杭州刺史的任命。因宣武军作乱,汴路不通,便绕道襄、汉,经蜀江至洞庭湖口,目睹湖水泛滥,淹没民田,因而作了《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这首诗抒发感想。

拼音版

shǔjiāngzhìdòngtíngkǒuyǒugǎnérzuò

jiāngcóng西nánláihàohàodàn

zhǎngzhúruòxièliánshānzáo

qiānniányōngkuìwànxìngdiàn

ěrmínwèizāizhī

dǎomínjiānyuǎnhǎizhǐchǐ

wèigōngshuǐwěi

dòngtíngqīngcǎoxiǎoliǎngxiāng

hùnwànzhàngshēnmiǎomángqiānbái

měisuìqiūxiàshíhàotūn

shuǐxuéduōnóngrénzhǎi

jīnshàngjiētànài

miǎowèijiūyóuxiǎngguān

miáorénwánshìxiǎnzhōng

nàiliúhuànjīn

shuǐliútiānnèishēnyǒuxuèmài

zhìwèizhìzhīzàizhēnshí

ānshēngwèitángshuǐguān

shǒutiānjiànzhòngláiqīnzhǐhuà

shūliúshìjiǎnzhǐjuéyōngtóngliè

shènzuògāotiánpíngbiēzhái

lónggōngbiànshuǐshēngmài

zuòtiānbǎiwànshū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