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赋

苏过 〔宋代〕 苏过

《南越志》:“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尝以五六月发,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又《岭表录》云:“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子盍备之?”

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鷁。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予乃入室而坐,敛衽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詟骇,鲸鲵奔蹙。类巨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理草木之既偃,辑轩槛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已而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湛天宇之苍苍,流孤月之荧荧。

忽悟且叹,莫知所营。呜呼,小大出于相形,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吹万不同,果足怖耶?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夫嘘呵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彼视吾之惴栗,亦尔汝之相莞。均大块之噫气,奚巨细之足辨?陋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且夫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于过耳,视空中之飞电。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飓风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过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题材新颖,对飓风袭击的描写细腻逼真,堪与宋玉的《风赋》媲美,且有新意。作者发挥赋体文的长处,在大量铺叙中,充分使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段,形象地描写了飓风来临前奇异的征兆和紧张的气氛,来到时的凶猛声势和强大的破坏力,过境后的一片寂寥气氛以及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从静到动,从动到静,细心刻画,大笔渲染,形成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再现了沿海地区虽屡见不鲜却令人见而丧胆的自然灾害。篇末抒写感受,带有浓厚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反映了老庄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南越志》:“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尝以五六月发,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又《岭表录》云:“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南越志》:“熙安县一带多飓风。所谓飓,是指齐具四面来风。飓风常发生在五六月间,将临未临时,鸡犬都有预感而不敢鸣叫。”又,《岭表录》说:“秋夏之交,有种像霓虹似的彩色光圈出现在天上,叫做飓母,这预示着一定有风暴。”

仲秋(1)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2)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3)非祥。断(4)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5),此飓之(6)也。子(7)备之?”

仲秋时节的傍晚,有客人敲门,指着日旁云彩告诉我说:“海上的气象很恶劣,不是妖气也不是吉兆,半截霓虹伸入海里,另一端指向北方,红色的云簇拥着太阳向南方移行,这是飓风初起的征兆。你为什么不防备它呢?”

语未(8),庭户肃然(9),槁叶蔌蔌(10)。惊鸟(11)呼,怖兽辟易(12)。忽野马之决骤(13)(14)退飞之六(15)。袭土囊(16)而暴怒,掠众(17)叱吸(18)。予乃入室而坐,敛衽(19)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话未说完,院落一片严酷萧杀气氛,枯叶纷落,受惊的鸟急促呼叫,吓坏了的畜牲惊退躲藏。风忽然来到,像野马狂奔,将飞逃的鷁鸟抛上高空。飓风暴跳振怒着侵袭土穴山洞,气流从众多洞穴中掠过。我便躲入屋坐下,紧裏衣襟,惊恐失态。客人说:“还未到呢,这只是飓风的开路先锋罢了。”

少焉,排户破牖(20)(21)(22)屋。(23)击巨石,(24)乔木(25)。势翻渤澥(26),响振坤轴(27)。疑屏翳(28)赫怒(29),执阳侯(30)而将(31)。鼓千尺之涛澜,襄百(33)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34),会千车而争逐。虎豹(35)骇,鲸鲵奔蹙(37)。类巨鹿之战(38)(39)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40),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41)毛耸,索气(42)侧足(43)。夜(44)榻而九(45),昼(46)龟而三卜。(47)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48),酒浆罗列,劳来(49)僮仆,惧定而(50)。理草木之既(51)(52)轩槛(53)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54),塞墙垣之(55)缺。已而(56)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57)天宇之苍苍(58),流孤月之荧荧(59)

过了一会儿,飓风推门破窗而来,坠瓦拆房。撞击掀落巨石,将高大树木折弯或拔起。气势翻腾渤海,响声振动大地。怀疑是风神震怒,前来捉拿波涛之神赴刑场。振荡起千尺巨涛狂浪,泛滥淹没几百尺高的山谷。每次巨浪翻卷都带走大量泥沙,再次冲撞便冲塌那些石质不牢的山崖。像万马一齐狂奔乱跑,千车聚集竞争追逐。虎豹闻声惊怕,鲸鲵见状急逃。好像巨鹿战场上呐喊声震天动地;又像昆阳战役,百万大军全都在一战中被消灭。我也被这风势吓得双腿颤抖、毛骨耸然,不敢呼吸,不敢正立。夜里睡不安宁,拍着床,换了许多次位置,白日再三地用龟占卦。大概三天后风停人安定。长辈们来慰问我,摆酒菜压惊。也慰劳佣人,让他们不再害怕而变得高兴。大家把吹倒的草木扶起,将吹断的栏杆整理,把草屋的漏洞补好,将院墙的缺口塞住。不久,山林一片寂静,海面平静得一点波浪都没有,所有动荡的都自动停止,所有鸣叫的都自动停息。清澈的天空一片深蓝,天边的孤月闪烁着清冷的微光。

忽悟且叹,莫知所(60)。呜呼,小大出于相形(61),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62)巨耶?吹万(63)不同,果足怖耶?蚁之(64)也吹则坠,(65)之集也(66)(67)。夫嘘(66)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68)扶摇(69)而九万。彼视吾之惴栗(70),亦尔汝(71)之相(72)。均大块(73)噫气(74)(75)巨细之足辨?(76)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且夫(77)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78)过耳(79),视空中之飞电。则(80)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我突然醒悟并感叹,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啊!所谓的大小要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现,所谓忧喜要在互相遭遇中产生。早先发生的狂风,真是那样巨大吗?助育万物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真的值得害怕吗?蚂蚁爬树,吹阵风就能使它们掉下地;蚊蚋群集,呵口气就可将它们抛上天。本来吹气是无法用来振荡物体的,但用于这两种小虫身上就很可怕。大鹏振翼拍水低飞三千里,而后聚集旋风高飞九万里。它看到我们在飓风来临时恐惧发抖的样子,也就像我们看到蚁蚋不禁吹呵时那样忍俊不禁。都是大自然中呼出的气流,何必去分辨是大小呢?只因为我们见闻不多,才被外界事物改变心态。再说自然界万物兴灭不定,让人们奇怪得眼花缭乱。探究那隐约入耳的雷声,观察天空飞逝的闪电。那些一贯以来认为可怕的东西,是真的?还是虚无的?遗憾的是我领悟出这些道理太晚了。

注释

(1)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仲:地位居中的。

(2)云物:日旁云气的颜色,古人凭以观测吉凶水旱。

(3)祲:不祥之气,妖气。

(4)霓:即副虹,有时与虹同时出现,彩带排列的顺序却与虹相反,内红外紫,色比虹淡。

(5)翔:行走时张开双臂。

(6)渐:事物发展的开端。

(7)盍:何不。

(8)卒:完毕,结束。

(9)肃然:萎缩,肃杀,严酷萧瑟。

(10)蔌蔌:风声劲疾,风吹叶落。

(11)疾:急速,猛烈。

(12)辟易:惊退。

(13)决骤:急速奔跑。

(14)矫:举起。

(15)鷁:古籍中一种能高飞的水鸟。

(16)土囊:土穴。

(17)窍:洞穴。

(18)叱吸:呼吸,指气流在众窍中出没往来。

(19)敛衽:收紧衣襟。衽:衣襟。

(20)排户破牖:排:推开。户:门。牖(yǒu):窗。

(21)殒:坠落。

(22)擗:剖开。

(23)礧:通“擂”,打、冲击。

(24)揉:使东西弯曲。

(25)乔木:树干高大、枝干分明的树木。

(26)渤澥:渤海的古称。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为渤海,故东海亦有渤海、沧海之称。

(27)坤轴:地心。坤为八卦之一,代表地。

(28)屏翳:神名,所指有云神、雨神、雷神、风神,此处应为风神。

(29)赫怒:勃然震怒。

(30)阳侯: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31)戮:杀。

(32)襄陵:洪水泛滥。襄:冲上。

(33)仞:古代长度单位,约七尺到八尺。

(34)骛:乱驰,交驰。

(35)詟:惧怕。

(36)鯨鲵:即鲸鱼。

(37)奔蹙:紧迫奔逃。蹙(cù):紧促。

(38)巨鹿之战:秦末天下大乱,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交战,项羽军破釜沉舟,九战大胜。

(39)殷:震动。另解,象声词,形容雷声。

(40)昆阳之役:王莽末年,刘秀军队据守昆阳,刘秀率轻骑突围求援兵,击败王莽号称的百万大军。

(41)股栗:两腿发抖。栗,发抖。

(42)索气:绝气,不敢呼吸。索:完结、尽。

(43)侧足:因畏惧而不敢正立。

(44)拊:击,拍。

(45)徙:迁移。

(46)命:使用。

(47)盖:大概。

(48)唁:慰问。

(49)劳来:慰劳,劝勉。

(50)说:通“悦”。

(51)偃:放倒,仰面倒下。

(52)辑:聚集,整理。

(53)轩槛:长廊或小室的栏杆。轩:带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槛:栏杆。

(54)罅漏:缝隙。

(55)隤:同“颓”,倒塌。

(56)已而:不久,过了一会儿。

(57)湛:澄清。

(58)苍苍:深青色。

(59)荧荧:微光闪烁,形容星月之光或烛光。

(60)营:从事,经营。

(61)相形:互相比较。

(62)若为:怎样,如何。

(63)吹万:自然生长助育万物。

(64)缘:攀缘。

(65)蚋:昆虫,群飞吸人畜血。

(66)呵:呼气。

(67)举:抬,飞。

(68)抟:聚散成团。

(69)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70)惴栗:因恐惧而发抖。

(71)尔汝:人称代词,二字均代“你”,但二字连用,可表彼此间的亲昵,意为“你我共同”。

(72)莞:莞尔,微笑。

(73)大块:大地,一说指大自然。

(74)噫气:呼气,嘘气。

(75)奚:何,疑问代词。

(76)陋:浅露,见闻不广。

(77)且夫:转折连词。

(78)仿佛:似乎,好像,见不真切。

(79)过耳:此处指雷声。

(80)向:从前,一向以来。

创作背景

《飓风赋》此文当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海南时期。当时独苏过随侍左右。南宋吕祖谦奉敕编选的《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收之,他认为是苏轼第三子苏过所作。明代焦竑《刻苏长公文集序》,也持这个观点。

拼音版

fēng

zhòngqiūzhīyǒukòuménzhǐyúnérgàoyuēhǎishénèfēijìnfēixiángduànyǐnhǎiérběizhǐchìyúnjiāérnánxiángzhījiànzibèizhī

wèitíngrángǎojīngniǎoshòuzhījuézhòujiǎotuì退fēizhīliùnángérbàolüèzhòngqiàozhīchìnǎishìérzuòliǎnrènbiànyuēwèizhīxiāněr

shǎoyānpáiyǒuyǔnléishíróuqiáoshìfānxièxiǎngzhènkūnzhóupíngzhīzhíyánghóuérjiāngqiānchǐzhītāolánxiāngbǎirènzhīlíngtūnshājuǎnluòbēngzàichùlièwànérbìnghuìqiānchēérzhēngzhúbàozhéhàijīngbēnlèi鹿zhīzhànyīnshēngzhīdòngshìkūnyángzhībǎiwànwèizhīmáosǒngsuǒérjiǔzhòumìngguīérsānbogàisānérhòulǎoláiyànjiǔjiāngluólièláoláitóngdìngéryuècǎozhīyǎnxuānkǎnzhīzhémáozhīxiàlòusāiqiángyuánzhītuíquēérshānlínránhǎixìngdòngzhězhǐmíngzhětíngzhàntiānzhīcāngcāngliúyuèzhīyíngyíng

qiětànzhīsuǒyíngxiǎochūxiāngxíngyōuyīnxiāngzhīpiāoránzhěruòwèichuīwàntóngguǒzhīyuánchuīzhuìruìzhīāācéngnéngzhènérshīzhīèrchóngshénpéngshuǐérsānqiāntuányáoérjiǔwànshìzhīzhuìěrzhīxiāngguǎnjūnkuàizhīzhībiànlòuěrzhīguǎng广wèiwàizhīsuǒbiànqiěwànxiàngmièzhòngguàiyào耀xuànqiúfǎng仿guòěrshìkōngzhōngzhīfēidiànxiàngzhīsuǒwèizhěshízhīzhīwǎn

作者简介

苏过

苏过

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过(1072—1124),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