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巨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词曰:
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巨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樯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鼙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吾尝与子凭兹楼而四顾,览天宇之宏大,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画阡陌之纵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烟际。清风时起,微云霮䨴。山川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皆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玦,伤心极目。麦熟禾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黄楼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赋,赋的叙文部分叙述了徐州洪水之严重及苏轼率民防洪和修建黄楼的经过。赋的首段把这次徐州洪灾和汉代河决瓠子相比较,表现了防洪成功的喜悦之情;次段凭楼四顾,集中描写徐州东南西北的形胜,慨叹徐州古代的英雄业迹早已“化为虚空”;末段以颓然就醉作结,回味无穷。全文文思畅达,气势通贯,表达了“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的思想,充满了古今兴废的深沉感慨。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巨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词曰:
熙宁十年秋天的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渊一带决了口,洪水向东流入巨野,又向北漫溢到济水里,向南漫溢到泗水时。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涌流到彭城的城墙下。我的哥哥子瞻当时正任彭城的太守。洪水到来之前,他就让百姓置办畚箕、铁锹,储备泥土、石头,积聚干草,修治堵塞洞穴,预先作好防水准备,所以洪水到来时,老百姓并不惊吓。从八月二十一日到九月初一,在这十来天里,洪水在城墙外就高达二丈八尺。为防洪水灌进城里,他们把东、西、北三面的城门都封堵严实。城外一直到远处的山下,遍地都是水,天上还昼夜不停地下着雨。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子瞻身上穿着裘服,脚下穿着葛制的单底鞋,就搭窝棚住守在城墙上,紧急调拨民工,动用禁兵,投入防洪抢险斗争,下令老百姓不得私自出城。他自己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战,决心与城共存亡。所以,尽管洪水来势凶猛浩大,城中的百姓却并不慌乱。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方圆一千多里内都是汪洋一片。房屋被漂走了,坟墓被冲毁了,年老体弱的人躲避不及,都被淹死了,尸首浮满河道,顺着水流往下漂。年轻力壮的人发疯一般地逃跑,有的跑上山丘,有的爬到树上,但没有地方得到吃的东西,有不少都饥饿枯死了。子瞻就让会游泳的人驾着小船,载上食物去赈救,因此而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洪水退了之后,朝廷正忙着堵塞澶州曹村的决口,根本顾不上管徐州的事。子瞻说:“澶州曹村的决口要是真能堵住,那徐州就没有灾害了。不过,能不能堵住,只能听天由命,还很难预料。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徐州的百姓再蒙受患难了。”于是就向朝廷申请,增筑徐州的城墙。还视察水流的要冲,用木料筑起堤岸来抵御。这样,洪水即使再来,也不会危害徐州了。所以,洪水过去之后,百姓对他更亲近了。于是,子瞻就在原城墙的东门上修起一座大楼,外面粉刷了一层黄土,意思是说:“土能胜水。”这座黄楼是徐州百姓勉励协力建成的。我当时正任应天府签判,将要应邀出席子瞻举办的重九黄楼之会,登上黄楼,浏览那里的青山河川,凭吊洪水留下的遗迹,于是就撰写了这篇《黄楼赋》。赋的内容是这样说的:
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巨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樯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鼙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子瞻与宾客在黄楼上游览,宾客抬头远望,俯首感叹,说:“啊呀,好危险呀!在西汉的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堤决口,洪水奔腾汹涌,直到巨野,又漫溢到淮河、泗水里,给河南和鲁南、苏北造成二十多年的祸害。这一带,地势低下的地方都变成了死水潭,高处也都被水浸成湿地。百姓被淹死喂了鱼鳖,州府、县衙全被冲毁,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了。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漫步在东方的大地上,哀怜老百姓没有罪过,却被洪水漂流而死,尸体暴露在荒野上。他让随从的公卿们背着柴堵塞瓠子决口,在堤上建起了宣房宫,自己还作了两首《瓠子之歌》。武帝的《瓠子之歌》,至今读起来,还让人感伤。啊!徐州这一事,转眼间就过去一千来年。如今黄河再度泛滥,向东倾注,向南漫溢,重蹈了汉代的祸害。大水把这里的高处低处全都淹没,变成汪洋一片,眼睁睁地要使徐州的城墙崩裂败坏。吕梁洪形势凶险,横穿过徐州城前;四面的山峦连接,包围在徐州城外。洪水回旋不流,在孤零零的徐州周围形成一片大海。鱼龙在护城壕与沟壑里游舞,从城墙的豁口处往外看,只有船只在漂摆。当暴风迅猛来临的时候,简直像军队里敲响战鼓一样使人惊骇。当时真是只要有一点儿小漏洞不补救,整个徐州城就肯定会彻底崩溃。幸运的是临近冬天,洪水渗到地下,水势逐渐减退。大水过后,乔木上还挂着很多冲流下来的树根,无数已经枯死的蚌还遗留在岸边。听说澶州曹村的决口已经堵塞成功,这不是凭天意又是靠什么呢?如今,我与子瞻,穿戴整齐,摆设几案,布置筵席,举着大杯互相劝酒,开怀畅饮,演奏乐曲,笑声不绝于口,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吾尝与子凭兹楼而四顾,览天宇之宏大,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画阡陌之纵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烟际。清风时起,微云霮䨴。山川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皆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玦,伤心极目。麦熟禾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子瞻说:“如今安享欢乐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享受的是欢乐,只有经历过患难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如今的欢乐。我曾经与您一起凭靠在这座楼上向四面了望,观览辽阔的天地景色。在想象中,把周围环绕的青山当作徐州的城墙,把淮河当作护城河。那平静的水泽展延开来,就像用苇竹编成的坐席。桑树、大麻郁郁葱葱,茂密旺盛。遍布在田野里的纵横小道,就像画出来的一样;园林屋舍或向或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水田里钓鱼的都到了江边,牛羊都分散放牧在烟霭迷茫的远处。清爽的凉风不时刮来,淡淡的云雾密集在天空。山峦河川时而清晰可辨,时而被云雾笼罩,千里之内,苍莽一片。向东望去,山峦连接,高低不平,仿佛与河水一样在飞奔。无数的山石倾泄奔腾,就像横渡河流而向西滚来。百步洪上汹涌的波涛,把船只冲击得纷纷散开。鱼鳖都显得狼狈困顿,而潜水的人却把它当作游戏玩要的绝好所在。惊涛发出的声音就像天上炸开的响雷,震得城墙似乎都要倒塌下来。向南望去,只见戏马台与巨佛峰,孤零零地高耸在那里,低头窥视着徐州城。城中楼观雄伟,叠叠层层;飞檐横空,就像群鸟展翅飞翔在空中。激荡的河水平缓之后,水面开阔,远近都变成一片空明。那罗列相连的沙洲一直延伸到江边,与淮河相通。向西望去,山峦中断,就像环形玉器上的一个缺口,让人不忍心极目远望。小麦已经成熟,粟子正在开花,在低湿地里长得满满都是,十分繁茂。鸿雁成群结队地飞过去,白鸟却孤单地出没。一抹淡淡的烟云横亘在那里,从楼上低头就可以看见落日。向北望去,只见泗水宽阔旷远,再加上古汴河的水又流入其中,使得泗水波涛汹涌,深不可测,成为蛟龙盘曲蛰伏的好去处。那一带古树林遮蔽了天空,可以听到乌鸦和各种鸟类呼号鸣叫。商客的船一只连着一只,直排到城墙下。把夕阳送到西边落下,又引导明月从东方升起。那红日就像金钲一样涌入青翠的峰峦,使阴冷之气惊慌地退去。明月偷看着人间一直高高地升起,把它的余辉留在浅水中的沙石里。月光穿过楹柱照入室内,让人感到寒泠而浑身战栗。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川流涌荡的声音还可以听到。这时,我们便翩翩起舞,开怀痛饮,忘掉一切忧患,摆脱各种俗念,而感到自我满足。况且,您莫非没有看见从前住在这里的人吗?前边的有项籍、刘戊,后边的有光弼、建封。他们战马成群,猛士如林,振臂一呼,就能做到风起云涌。他们住在雕梁画栋的楼阁里,看舞女美妙的舞姿,听歌童悦耳的歌声。但到头来却都势穷力尽,化为一片虚空。山依然高,水依然深,那废墟上却已是杂草丛生。就连想问一问了解从前情况的老人也没法做到,因为连这些人也都早已灰飞烟灭、没有留存的了。所以,我将与您一起,凭吊已经逝去的古人,悯恤变成往昔的洪灾。知道天地间变化无所不在,既无须替古人耽忧,也不必为往昔悲哀,而只用开怀畅饮来度过我们这喜庆的时光。”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听了子瞻的一席话,于是众宾客都怡悦地笑了起来,喝得颓靡疲倦,酩酊大醉。直到银河西倾、月亮都落下了,这才相互搀扶着走出来。
《黄楼赋》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由密州改知徐州。七月黄河在澶渊曹村决口,八月洪水冲及徐州城下,至十月五日方退。太守苏轼因率领军民抗洪有功受到朝廷嘉奖。次年二月,在徐州城之东门建“黄楼”以纪念此事。黄楼落成后,苏辙应邀作此赋。
文章“叙”的部分记录了苏轼率领徐州百姓战胜洪水的全过程,交代了黄楼的由来,说明作赋原因。尤其详尽介绍了苏轼在抗洪过程中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救济灾民的功绩以及水灾平定之后增筑城池的远见卓识。叙述委曲而又能做到文字精粹。文章“赋”的部分是苏辙的想象之词。写作此文时苏辙正在应天府签书判官任上,未及登黄楼,亦未参加庆典活动。作者虚拟了在庆典活动上苏轼与客人的一番对话,铺张扬厉,绘声绘色,令人读罢有亲临之感。
赋的前半部分,借客之口,叙说古今河决给徐州百姓造成的灾害。回忆西汉元光年间,黄河决口,徐州化为一片汪洋,郡县无所,百姓流离,于是汉武帝命大臣负薪以塞决口。从那以后徐州屡遭水患,此次又重蹈“汉世之遗害”。徐州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洪水潴留不退,历经月余,鱼游于城池之下,船行于城墙之外;其声仿佛战鼓隆隆,其势即将摧城败墉,情形可谓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哪怕是一个蚁穴般大小的漏洞都可能导致城毁人亡的悲剧。幸而苏轼率全城军民坚守月余,终于等到天寒水退,徐州得保平安。如今祸患已去,主客相携登楼,而枯蚌败叶,遗迹犹在,令人感伤。这段文字以叙述为主,兼以抒情,写水灾而抒发“天意难测”“人生多忧”的感概。写法上以散句居多,运骈于散,有一唱三叹之音。
赋的后半部分,就苏轼所见,描绘水退之后登览的景色。放眼望去,青山为城,黄河为池,风光秀逸,阡陌纵横,田野错落,屋舍俨然,桑麻蓬蓬,瓜瓞莫莫,牛羊悠哉,渔樵自乐。微云随风聚散,山川苍莽千里。向东望去:众山奔驰,群石西倾;百步洪上,舟楫穿梭,浪涛涌处,人鱼嬉戏;隆隆水声,震得女墙倾危欲坠。向南望去:戏马台、巨佛峰岿然屹立;俯视城中,楼观巍峨,檐宇翺翔;大水过后,江流浩渺,汀洲罗列,下接淮岸。向西望去:断山迷离,禾麦蒙蒙;群雁南飞,孤鸿长逝;烟波淡淡,白日西沉。向北望去:汴泗合流,汇为深渊;蛟龙盘踞,乌鸦回旋;商贾连楮,至于城隅。夕阳西下,明月东升,流光徘徊,暗窥门户,游子思妇,望而生寒。夜深人寂,唯有江流浩荡,正可以痛饮狂舞,举首高歌。此情此景,真令人忘怀忧愁,超然自得。联想到古时英雄,皆聚于此,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然而历史的云烟浩渺,一切终究化为虚空。凭吊古人,感伤时事,就可以感悟到变化无所不在,而忧患大可释怀。此段写景多用骈句,境界高远宏大,鲜明生动,语言气势磅礴,风格豪迈,颇有乃兄之风。
这篇《黄楼赋》在写景方面也较多地借鉴了汉赋的写法。汉大赋一般都结构宏阔,且多采用问答体,写法上层层铺张,节节形容,“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西京杂记》引司马相如语),通过铺张排比来创造出壮观的景物,产生壮大的美感。此赋结构也是对话体,文中对景物那段铺张扬厉的描写在宋赋中也是不多见的。此外,此赋境界之阔大也与汉赋类似。但是苏辙的赋比起汉大赋来又多了一层哲理的色彩,这也是时代使然。综观全文,立意正在“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一句。作者是要阐明经历此番天降灾祸之后,人更应该超然于荣利得失之外,忘怀忧患,珍惜短暂人生,享受片刻欢愉。此赋当时还有同题之作:秦观《黄楼赋》极力称赞黄楼周围的风光气势雄浑和与郡守登临黄楼的感想;陈师道《黄楼铭》则称赞宋王朝统治者和郡守的治水功劳。各有其特色。苏辙这篇《黄楼赋》写得情感超迈,文辞雅赡,骈散间行,体物浏亮,而尤以哲理见长。苏轼在黄楼建成之后,原想作一篇记,但由于“子由之赋已尽其略矣”(《书子由黄楼赋后》),就没有再写。可见此赋也是深契苏轼心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