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墓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讽刺统治者品行恶劣的诗歌,以动植物起兴,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和痛斥之意。全诗二章,每章六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诫的口吻,运用顶针及象征手法,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墓门(2)有棘(3),斧以斯(4)之。夫(5)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6),谁昔然矣(7)。
墓门前长着枣树,操起斧子砍掉它。那人不是善良辈,国人无不知晓他。知道他也不改正,从前就是这德行。
墓门有梅(8),有鸮萃止(9)。夫也不良,歌以讯(10)之。讯(10)予(13)不顾(11),颠倒(12)思予(13)。
墓门前长着梅树,猫头鹰在树上住。那人不是善良人,唱歌劝他要醒悟。劝勉告诫他不顾,想起我言难临头。
(1)陈风:即陈地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2)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门。
(3)棘:酸枣树。
(4)斯:析,劈开,砍掉。
(5)夫:这个人,指所讥刺的人。
(6)不已:不止。指不改恶行。
(7)谁昔然矣:谁昔:畴昔,往昔,从前。然:这样。
(8)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9)有鸮萃止: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萃:集,栖息。止:语尾助词。
(10)讯:亦作“谇”,告诫,劝谏。
(11)顾:管,在意。
(12)颠倒:跌倒。一说国事纷乱。
(13)予:我。一说相当于“而”。
《陈风·墓门》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可能出自于民间歌手。《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据《毛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