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骝马

杨炯 〔唐代〕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紫骝马》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形象,表现了当时少见的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理想,寄托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四句描写侠客以及骏马的英武形象,后四句转而抒发侠客的豪情壮志。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侠客(1)重周游(2),金鞭(3)紫骝。

这侠义勇士喜欢四处游历,手持金鞭身跨紫骝骏马在驰骋。

蛇弓(4)白羽箭(5)鹤辔(6)赤茸鞦。

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

发迹(8)南海(9),长鸣向北州(10)

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杀敌寇。

匈奴(11)今未灭,画地(12)取封侯。

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注释

(1)侠客:古代称那些急人危难,抑强扶弱的人为侠客。

(2)重周游:喜欢四处游历。

(3)控:驾驭。

(4)蛇弓:形状弯曲如蛇的弓。

(5)白羽箭:用白色羽毛做箭羽的箭。

(6)鹤辔:白色的缰绳。鹤,色白如鹤羽。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7)赤茸秋:红色的秋带。茸,同“绒”。秋,络于马股后的革带。

(8)发迹:指建功立业。

(9)南海:泛指南部边疆。

(10)北州:泛指北部边地。

(11)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散居于大汉南北,过游牧生活,精于骑射。两汉时期经常侵扰汉朝边地,构成汉朝的主要边患。

(12)画地:划分土地,又称裂地。古代划分土地以封爵,故称“画地取封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杨炯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后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累迁至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这是杨炯身心舒畅的时期。《紫骝马》此诗可能作于这一时期,以抒发其建功立业的渴望。

文学赏析

《紫骝马》此诗是一首边塞乐府或者说是边塞征战诗,首句入韵,仄起,格律严整,是早期比较规范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为“紫骝马”,实际上是借紫骝马来写“侠客”——一个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的勇士。诗中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远赴“南海”,赶往“北州”,渴望建功立业的“侠客”形象。

首联写“侠客”骑着紫骝马,再次来到此地。一个“重”字,暗示了战争的再次发生,也暗含“侠客”报效祖国的激情。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侠客”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他手中的马鞭以及胯下的紫骝马,借此烘托“侠客”;“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非常形象,凸显了“侠客”强壮有力及其杀敌信心,也写出了紫骝马的高大威猛。

颔联继续用烘托的手法,进一步刻画“侠客”形象。首先描写了“侠客”身上的武器——蛇弓和白羽箭。“白羽箭”是用典。《北史·突厥传》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枚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使急如箭也。’”由此可知,这“白羽箭”不仅是武器,也说明了当时紧张的局势。接着描写紫骝马身上的装饰——白色的缰绳和毛茸茸的红色佩带,真可谓是好马配好鞍。

颈联是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由一、二联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的抒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紫骝马,实则交代了“侠客”的来历以及他的目的地。“长鸣向北州”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紫骝马朝着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同时,照应首句“重周游”,也说明了“侠客”“重周游”的原因。“向北州”的原因是“北州”被匈奴占领,同胞在其他民族的欺压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尾联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的豪情壮志,表明“侠客”此行的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匈奴今未灭”上承“长鸣向北州”句,交代了“长鸣”之因,也照应了首句“侠客重周游”。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紫骝马》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塑造了一位骑着紫骝骏马、英姿飒爽、壮志满怀、走南闯北的侠客形象,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这位翩翩少年对于战争困苦、生死安危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都由坐下战马表现出来。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最好写照。

作者简介

杨炯

杨炯

唐朝大臣、文学家

杨炯(650—692),字令明,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公元681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故亦称“杨盈川”。“初唐四杰”之一。在诗歌方面,反对宫体诗风,擅长五律,所写边塞诗意境阔大,气势宏放,语言精丽严整。有《杨盈川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