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上片写风吹日落,疏竹掩映,坐间寒泉一派清凉; 下片写酒后清醒,飞澜发声,水洒荷花,宛如散落在美人肌肤。这里环境气氛宜人,毫无暑天的燥热之感。此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善譬巧喻,体物入微的艺术才能。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五月二十四日,在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浸泡白荷花,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
回风落景(1)。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2)。入袖寒泉不湿衣(3)。
送走了回旋的热风,落日的美景,迎来了东墙上散乱的疏竹月影。满座宾客渐渐感受到些许的清冷。寒泉并未溅湿薄衣,寒意却袭入了袖筒。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4)。雪洒冰麾(5)。散落佳人白玉肌(6)。
梦断酒醒,百尺喷泉从绿井里发出鸣声。挥洒的冰雪散落在白芙蓉一白玉美人般的肌肤之中。
(1)回风落景:回:旋转。景:同“影”,日影。
(2)清微:清凉微细,犹清和,毛传《诗.大雅·杰民》“穆如清风”云:“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3)不湿衣:谓寒意沁肌。
(4)百尺飞澜鸣碧井:“百尺”句:谓从布满青苔的百尺井中汲水。澜,波浪。
(5)麾:同“挥”,挥洒。
(6)白玉肌:指白荷花。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此词当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五月,当年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扬州。晁补之时任扬州通判,为苏轼属吏。二人会于扬州晁氏随斋。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五月底,天气已热,苏轼去访晁补之。晁补之在书斋里放了一盆白荷花,盆中清泉四溢,顿觉暑意全消。苏轼作《减字木兰花》词。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此词抒写宋人晁无咎于夏日汲寒泉浸白荷花以纳凉的妙想,和坐客皆爽快自在、称心如意的情景。生活小事,却描绘得绘形绘色,生动如画,表现出一一种清幽疏朗,意象流动,别造新境,快事洒落的美感境界。
上片先从夏景写起:“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空中飘荡着回旋的夏风,落日的光辉,照着散乱在东墙的竹影,令人似乎感到一种舒展轻松的凉意。这种凉意,也许是人们在特殊境遇中的一种错觉,因为“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在清凉中微带一些荷花的香气,而使暑夏的烦闷燥热顿然冰释了。“满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此句是词序中说的“坐客绦然,无复有病暑者”的艺术注脚。偷然,表示爽凉自在,一身轻快。这都是因为寒泉的冷气钻人衣袖却不打湿衣服的原因。描述细微而具有体验感,引人入胜。
下片“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由于泉水透凉,不意酒醉后睡了一小觉,忽然梦中惊醒,好像听到深井中汲水飞溅发出轰鸣的声响。“ 雪洒冰磨。散落佳人白玉肌。”词人梦醒后所看见的,是侍酒女郎正在劝酒,那清凉的泉水水花,像雪珠冰花般啧洒在她洁白如玉的手臂上。词人此时此地的百般愉悦,表现了他对晁无咎创造性纳凉方法的赞美。东坡对晁无咎的睿智才华时有赞叹,如他曾赞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见《宋史·晁补之传》),而文如其人,晁无咎的智慧同样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东坡平素最崇尚“智者创物”(见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东坡“创物”思想的张扬,是不能将此词的主旨停在一般日常生活乐趣的低层面上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