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蜨蝶行》是汉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首古辞,这是一首寓言诗,此诗以自由飞舞的蝴蝶被哺雏的燕子捕食这一出人意料的题材,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存在着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现象。全诗通过蝴蝶的眼中意中写景叙事,以蝴蝶的口吻写出,构思非常巧妙奇特,表达上也极为生动别致,特别是对蝴蝶及燕子的动作和神态的刻画尤为传神,具有新鲜感人的艺术魅力。
蜨蝶(1)之遨游东园(2),奈何卒(3)逢三月养子燕(4),接(5)我苜蓿(6)间。
阳春三月艳阳天,蝴蝶飞舞在东园。忽逢哺雏觅食燕,捕捉我于苜蓿间。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7),行缠之傅欂栌(9)间,雀来燕(10)。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11)!
持我宫中斗拱边,雏燕见状尽开颜。摇头扇翅舞翩跹,欢呼雀跃争上前。
(1)蜨蝶:蝴蝶。蜨,“蝶”的本字。
(2)东园:汉成帝时陵园。余冠英云:“本篇三个‘之’字,还有末句的‘奴’字,都与诗义无关,似乎宜是表声的字。”
(3)卒:同“猝”。
(4)养子燕:正在哺雏的燕子。
(5)接:遇,碰到。
(6)苜蓿:豆科植物,俗称“金花菜”,是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
(7)紫深宫中:阴森森的屋子里。宫,室。
(8)缠傅:捆缚。傅,附着或逼近。一作“传”。
(9)欂栌:承接大梁的方木,又叫斗栱。
(10)雀来燕:语义不详。雀,疑与“唶”音近假借。“唶”乃叹词。
(11)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乳燕见大燕衔着蝴蝶来喂他们,都摇着头,鼓着翅,扑着向前争食。何轩奴轩,高举貌。
汉代自武帝时代就酷吏横行,甚至有所谓“腹诽”之法。人们有满腔的悲愤,苦于无法直吐,就往往发为“奇思”,借用“幽默”的方式宣泄。关于这种奇思产生的原因,清人冯班《钝吟杂录》说:“汉代歌谣承《离骚》之后,故多奇思。”鲁迅在解释幽默讽刺生成的原因时指出,“社会讽刺家是危险的”,特别在“王之爪牙”盛行的时代。但人们“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出来。”鲁迅的分析,对于解释汉代寓言奇诗的流行,也一样适用。而寓言采用动物作为主人公,按维戈茨基的分析以为,“能立刻造成审美印象所完全必需的同现实的分隔。”也就是说,能避免被视为直刺世事的嫌疑。同时又能使“虚构被诗歌打扮得富丽堂皇”,达到在人们头脑里刻下深刻印记,“取悦想象、打动情感”的强烈效果。因此,用寓言诗来抨击世事、讽刺时政,正是一种极有效而少危险的形式。它在汉代成批出现,并成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体式上的重要特点之一。《蜨蝶行》正是这样的寓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