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番·帝子枕前秋夜

孙光宪 〔五代〕 孙光宪

帝子枕前秋夜,霜幄冷,月华明,正三更。

何处戍楼寒笛,梦残闻一声,遥想汉关万里,泪纵横。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定西番·帝子枕前秋夜》是五代词人孙光宪写的一篇词作。此词上片写帝子深夜难眠,下片写她思汉愁情,全篇着重环境的渲染 ,写出了身在异国的帝子思汉的情绪,是爱国思想的表现。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帝子(1)枕前秋夜,霜幄(2)冷,月华(3)明,正三更。

凄清的秋夜,和亲的公主躺在枕头上,帐幕上凝结着寒冷的秋霜,三更的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

何处戍楼(4)寒笛,梦残闻一声,遥想汉关(5)万里,泪纵横。

不知何处的戍楼上有人在寒夜里吹起横笛,忧伤的笛声将她从残梦中惊醒。遥想中原故国已远在万里之外,她不禁珠泪纵横。

注释

(1)帝子:天女或神女称帝子,一说本指娥皇、女英;帝王之女的通称;这里指赴西番和亲的公主。

(2)霜幄:幄:篷帐、帐幕。霜幄:沾满霜露的帐篷,一说指雪白的帐子。

(3)月华:月光。

(4)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一说戍所的城楼。

(5)汉关:汉代的边关,亦泛指边关。一说汉人在边境设的关塞。

创作背景

在五代至宋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事较为频繁;作为花间派重要代表的孙光宪,也摆脱了绮靡浮艳风格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苍凉遒劲的词风;这首词就是为反映许多长年戍边在外的征夫有家也不能归的社会现实而写的 [9] 。

文学赏析

这首词表面抒写边塞女子乡心枨触之怀,实际写的是戍边战士那种透骨思乡之愁。此词上阕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描摹寂静、萧瑟的秋夜景致,渲染清冷、凄迷的环境氛围。词的开头,作者并没有急于把镜头带到边塞的戍楼跟前,而是带到了皇宫之中、帝子的枕前,就意味迥然了。从“帝子枕前”四句来看,指出了时令的变换。秋天的深夜,到了月光最明亮的三更时分,也就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这时候,即便是那些生活在皇宫的帝子们枕前,也会感到霜幄之冷的。从结构上讲,这是词的前片;但从意义上看,这只不过是一个铺垫。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描写皇宫之冷暖,而是让它为后边的边塞戍笛等作垫笔的。因此,如果说生活在皇宫之中还有寒冷的话,那汉关之外、边塞之上的战士们则是寒彻心底了。

下阕由景及情,借笛感发出乡关万里的愁绪。尤其是那戍楼里的寒笛,只要响上一声,就会惊断战士们那思乡的残梦;只要听上一曲,就会激起人们无限的乡愁,以致使人潸然泪下,泪流纵横。从艺术上看,前片只是从时令上让人感到了冷,是一般的冷的感受,较为浅直。而后片则是让人感到了那发自肺腑的乡愁之凄凉,就深婉得多了。这样以浅直做深婉的铺垫,以一般的感受衬托戍边战士在深秋时节有家不能归的思乡之愁,就使词的立意,边塞的乡愁之凄凉有甚于宫庭时令之寒冷,显得更加深刻而突出。征夫们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是遥望汉关,相隔万里,这就使他们的思乡之苦更加铭心刻骨。特别最后一句“遥想汉关万里,泪纵横。”更是撼人心魄的点睛之笔,情感深沉厚重,意境雄浑悲凉;女主人公肝肠寸断,热泪纵横,情感的基调至此达到高潮。

作品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全词以冷清的秋夜景色烘托人物幽怨的心情,韵味悠长,表达出女子特定环境的凄苦感受,深情绵邈,意境苍茫。词中所吟咏的乡愁已超出女性化的情思,而被赋予悲凉沉雄的硬笔,更具男性化的力度,情味、意境与其他同是花间派的词迥别。

作者简介

孙光宪

孙光宪

五代至北宋大臣、文学家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出身农家,少好学。高季兴割据荆南,延揽文士,遂为掌书记,历事从诲、保融、继冲三世,累官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公元963年(乾德元年),宋军假道平湖南,力劝继冲以地降宋。入宋,为黄州刺史。工词,《花间集》和《尊前集》录其词凡八十四首,是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者。勤学聚书,好自抄写校雠。博通经史,著有《北梦琐言》。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