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在江上看山时所见山川如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自眉州赴汴京船行途中内心愉悦之情。
船上看山如走马(1),倏忽(2)过去数百群。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前山槎牙(3)忽变态(4),后岭杂沓(5)如惊奔。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仰看微径(6)斜缭绕(7),上有行人高缥缈(8)。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舟中举手欲与言(9),孤帆南去如飞鸟。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1)走马:奔跑的骏马。
(2)倏忽:很快地,忽然。
(3)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
(4)变态:改变形态。
(5)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6)微径:山间小路。
(7)缭绕:回环旋转。
(8)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9)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嘉祜四年(1059年),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途径荆州,乘船江行,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巍峨的气势所吸引。于是诗人写下《江上看山》这首诗,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