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宋代〕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北宋词人苏辙所做的一首词。主要写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离别(1)一何久,七度(2)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3),明月不胜(4)愁。岂意彭城(5)山下,同泛清河古汴(6),船上载凉州(7)鼓吹(8)助清赏,鸿雁(9)起汀洲。

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11)素娥(12)无赖(13),西去曾不(14)为人留。今夜清尊(15)对客,明夜孤帆水驿(16)依旧(17)照离忧。但恐(18)王粲(19)相对(20)永登楼。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

(1)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2)七度:七次。

(3)今夕:今天。

(4)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5)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6)古汴:古汴河。

(7)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8)鼓吹:鼓吹乐。

(9)鸿雁:俗称大雁。

(10)汀州:水中小洲。

(11)翠羽帔,紫绮裘:指豪华衣饰。翠羽被:语出《左传》,「王皮冠,秦复逃,翠被,豹,执鞭以出。」紫绮裘:语见李白诗《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12)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13)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14)曾不:不曾。

(15)清尊:酒器。

(16)水驿:水路驿站。

(17)依旧:照旧。

(18)但恐:但害怕。

(19)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

(20)相对:相望。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写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拼音版

shuǐdiàotóu··zhōuzhōngqiū

biéjiǔguòzhōngqiūniándōngjīnmíngyuèshèngchóupéngchéngshānxiàtóngfànqīngbiànchuánshàngzàiliángzhōuchuīzhùqīngshǎnghóng鸿yàntīngzhōu

zuòzhōngcuìpèiqiúélài西céngwèirénliújīnqīngzūnduìmíngfānshuǐ驿jiùzhàoyōudànkǒngtóngwángcànxiāngduìyǒngdēnglóu

作者简介

苏辙

苏辙

北宋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