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老树》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北国清峻的秋景,同时抒发了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的感慨。末句“不用苦思家”一语,以否定语来表示肯定之意,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老树高留叶,寒藤(1)细作花。

瑟缩的老树高高地留着残叶,耐冷的藤萝细细地结着紫花。

沙平时泊雁(2)野迥(3)(4)鸦。

水边平坦的沙滩,时时栖息下远来的大雁,莽苍辽阔的原野,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

旅食(5)秋看尽,行吟(6)日又斜。

在旅居他乡的日子,孤寂的清秋眼看过尽,在漫步歌吟的时候,血红的太阳又已西斜。

干戈(7)飘忽(8),不用苦思家。

战争的风云,正在迅疾地席卷大地,漂泊的人们,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

注释

(1)寒藤:深秋开花的蔓生植物。

(2)泊雁:停留歇息的雁。鸿雁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鸟,秋天由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避寒,春天再由南方飞回北方。

(3)野迥:无边的原野。迥,遥远,引申为辽阔。

(4)攒:聚集,集中。

(5)旅食:寄居外乡谋生。

(6)行吟:在漫步行进中歌吟。

(7)干戈:盾和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用来指战争。

(8)飘忽:浮动,指战争正在进行。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诗人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乡镇(今河南宜阳西),随后便出游洛阳。恰逢蒙古兵攻破潼关,侵入河南,先向东进军至阌乡,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诗人因而辗转漂泊,于秋末在客途中写下《老树》这首诗作。

拼音版

lǎoshù

lǎoshùgāoliúhánténgzuòhuā

shāpíngshíyànjiǒngcuán

shíqiūkànjǐnxíngyínyòuxié

gànzhèngpiāoyòngjiā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