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北国清峻的秋景,同时抒发了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的感慨。末句“不用苦思家”一语,以否定语来表示肯定之意,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老树高留叶,寒藤(1)细作花。
瑟缩的老树高高地留着残叶,耐冷的藤萝细细地结着紫花。
沙平时泊雁(2),野迥(3)已攒(4)鸦。
水边平坦的沙滩,时时栖息下远来的大雁,莽苍辽阔的原野,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
旅食(5)秋看尽,行吟(6)日又斜。
在旅居他乡的日子,孤寂的清秋眼看过尽,在漫步歌吟的时候,血红的太阳又已西斜。
干戈(7)正飘忽(8),不用苦思家。
战争的风云,正在迅疾地席卷大地,漂泊的人们,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
(1)寒藤:深秋开花的蔓生植物。
(2)泊雁:停留歇息的雁。鸿雁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鸟,秋天由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避寒,春天再由南方飞回北方。
(3)野迥:无边的原野。迥,遥远,引申为辽阔。
(4)攒:聚集,集中。
(5)旅食:寄居外乡谋生。
(6)行吟:在漫步行进中歌吟。
(7)干戈:盾和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用来指战争。
(8)飘忽:浮动,指战争正在进行。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诗人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乡镇(今河南宜阳西),随后便出游洛阳。恰逢蒙古兵攻破潼关,侵入河南,先向东进军至阌乡,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诗人因而辗转漂泊,于秋末在客途中写下《老树》这首诗作。